新起点 新希望
——贵州省全面实现"两基"攻坚目标
记者王橙澄、李忠将
冬日清晨的阳光,照耀着苍茫的雷公山,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桃江乡掌雷村掌雷小学明净的教室里,回荡着孩子们的朗朗书声。掌雷小学改建于贵州省"两基"攻坚期间,学习生活条件的改善,给山里的孩子带来了知识和希望。
2009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经过五年攻坚和近三年的提高巩固,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团检查组"检验,全面实现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基"攻坚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二批全面实现"两基"的省份。
"2000年,在全国已基本实现"两基"目标的情况下,贵州'两基'却不容乐观。当时,全省88个县中仍有55个未实现'两基','两基'人口覆盖率只有35%。在此背景下,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两基'攻坚战略。"贵州省教育厅副巡视员皮俊林说。
贵州山区交通不便,少数民族众多,经济社会长期处于"欠发达、欠开发"状态。2001年,贵州省初中和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仅为30.25元和10.54元,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27%和23.33%;农村中小学危房率高达11.6%;由于山高路远、条件艰苦,边远乡村学校引进并留住一个老师很困难。
掌雷小学所在的掌雷村是一个传统的苗族村寨,坐落在雷公山深处,2005年以前完全不通车。由于村寨分散,大部分孩子都住校,家远的孩子每周要背着铁锅、柴火和口粮上学,翻越五六个山头,才能到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十分艰苦。
"由于缺老师,掌雷小学的老师每星期都要上近30节课,嗓子疼得厉害了就喝两口水,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生病了也几乎不请假。"掌雷小学校长任福成说,最让他心痛的是许多农村孩子小学还没毕业就因贫辍学,外出打工。
贵州不少地方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开始了"两基"攻坚。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贵州"两基"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2001年至2008年,国家共安排贵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资金102亿元,占贵州该项资金总额的近六成。同时,国家为贵州安排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建设资金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均居全国首位。教育部和国家教育督导团还多次派督学深入贵州边远乡镇和基层学校,对"两基"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为了破解资金紧缺的难题,贵州除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外,还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想尽一切办法筹集办学资金。"皮俊林说。
国家关于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规定成为考核地方党政"一把手"及相关领导干部的硬指标;省政府明确规定,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中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一些财政困难的"两基"攻坚县,还在明确还款来源和制定还款计划的前提下,通过"贷、借、垫"的方式,"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教育"。据统计,2001至2008年,贵州省"两基"攻坚共投入专项资金234.6亿元。
社会各界也对贵州教育予以极大的关心和帮助,近三年来捐助办学资金就达2.1亿元,捐建农村学校1473所。
贵州在解决教师的问题上也下足了功夫。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充实教师队伍,贵州采取了扩大师范专业招生规模、组织省内人员和引进省外人员支教等措施,并连续实施了三年"特岗教师计划",仅2008年就为农村学校补充近1.5万名教师。
同时,通过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全省30多万中小学教师几乎全部得到了培训。为了让农村教师安心执教,贵州还实施了绩效工资制度,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2001年以来从未发生过拖欠教师工资现象。
如今,贵州省"两基"人口覆盖率已达到100%。经过"两基"攻坚,在农村许多地方,新教学楼已成为当地最好的建筑,学校有了平整的篮球场,有了可供一个班学生上课的电脑室;孩子们可以在食堂里吃到一日三餐,不必再背着锅和柴火上学。学生住宿条件明显改善,整齐的双层床、统一发放的床单、被套,让深山里的学校也俨然有了现代气息。
"最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农村孩子都可以免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不会再有孩子因贫辍学了。"掌雷小学校长任福成感叹道。贵州省大多数农村学校都像掌雷小学一样,在"两基"攻坚中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喜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