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教育”:探索民族地区德育教育新路 |
青年人网1月20日专电题: “感恩教育”:探索民族地区德育教育新路 记者马千里 何伟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青海省一些中小学校结合实际、贴近多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德育教育新路子,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强烈反响。 一份爱心家庭作业引起反响 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次脚;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服…… 这是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在“感恩教育”活动中为全体学生布置的一份爱心家庭作业,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反响。 16岁的撒拉族女孩马倩,是平安一中高二(3)班学生。她选择的“家庭作业”是帮妈妈洗一次脚。这次经历,她说会记忆终生。 “在洗脚的过程中,我看到妈妈脚上起了厚厚的老茧,我非常伤心,眼泪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我想对她说:‘妈妈,您辛苦了!’”马倩说。 马倩的同班同学马兰芳,是一名17岁的回族姑娘。1岁时,爸爸突然去世。11岁时,妈妈又在车祸中丧生。从此,80多岁的爷爷成为马兰芳家三个孩子的唯一依靠。 为了减轻爷爷的负担、供姐姐上大学,一直品学兼优的马兰芳曾下决心辍学,出外打工挣钱。2008年,平安一中的老师在家访时了解到她的情况后,把马兰芳“捡”回课堂,每年免除她的学杂费,还给予2500元生活补助。 马兰芳说,她会一直怀着一颗爱和感恩的心,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报答爷爷,回报学校,报效祖国。 平安一中校长齐宗平说:“‘百善莫大于孝’,感恩父母、感恩亲情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他人,爱社会,爱祖国。”
其实,早在2005年,平安一中这个历经50年风雨的高原学校,即开始进行“感恩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该校对学生全方位实施“感恩教育”,精心培育“感恩文化”,把它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并纳入学校八大形象工程,以达到明伦理、扬美德、砺心志的目标。 齐宗平说,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中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较为普遍。有些学生变得越来越令人头痛了:厌烦学习、迷恋网络、互相攀比、胡乱花钱、顶撞师长……其中掩藏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 他呼吁,对孩子们加强“感恩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对于他们来说,感恩意识不只是简单地感恩父母,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以及健全人格的体现。 平安一中大力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家长的欢迎和拥护。 “这项活动效果很好,孩子在家里表现不错,干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比较满意,孩子长大了!”家长魏克林说。 家长赵玉芳说,以前孩子总是与她顶嘴、吵架,还经常逃课,夜不归宿,但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她发现孩子逐渐变了,开始主动为她端茶倒水,嘘寒问暖,在学校也懂得努力学习了,她由衷地感到高兴。 家长郑启海表示,通过“感恩教育”活动,自己也深受启发。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也要对自己的父母尽到责任,成为孩子的榜样。 平安一中高二(3)班班主任黄付萍说,学生感恩老师的辛勤教诲,并通过一些最朴素、真挚的细节表达出来,比方说写一封信、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等等,这常常让她感动不已,心里默默给自己打气,以后更好地教书育人。 “‘感恩教育’还促进了班级里藏、回、撒拉等少数民族学生的团结,营造了和谐班级、和谐校园的良好氛围。”黄付萍说。 据记者了解,青海省共有43个民族,藏、回、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46.32%,目前,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52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48.46%。 专家指出,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省份,青海省在中小学校开展“感恩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很有必要。 青海省教育厅关工委副主任任亚丽告诉记者,目前,平安一中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已经显现综合效应,堪称全省的典范和标本,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2009年7月,青海省教育厅关工委给西宁市、6个民族自治州以及海东地区教育部门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感恩励志教育”活动方案的通知》。 自此,“感恩教育”活动在青海高原中小学校全面开展了起来,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并成为这个省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海省中小学校以具体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德育融入其中,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感恩教育”活动,帮助学生设置一种情景,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体验美德,并在此过程中健康成长,寓教于乐。 西宁市祁连路小学开展“学会感恩、学会做人”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大队活动;海东地区平安、化隆、循化等县通过举办感恩励志报告会,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感恩网络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二中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将11月定为“感恩月”…… 负责全省“感恩教育”工作的任亚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感恩教育”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同时根据高中、初中和小学学龄段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生活体验和成长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让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感恩。同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系与沟通,构建三者合作共赢的“感恩教育”氛围。 “最重要的是,要探索建立‘感恩教育’长效机制。将‘感恩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抓手,积极创新中小学德育的形式和内涵,通过设置‘感恩教育月’‘感恩教育周’或‘感恩教育日’等形式形成‘感恩教育’活动的特点和亮点,使之真正成为全省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民生工程、和谐工程和品牌工程。”任亚丽说。 青海省委书记强卫指出,青海省突出实践特色,贴近中小学师生多民族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把“创先争优”与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感恩教育’,从中小学生抓起,青海省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取得了初步成效。”青海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组中小学组成员李长德说,“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丰富内涵,扩展外延,完善其工作机制,建立‘感恩-回报’体系,使‘感恩教育’点亮社会每一个角落,影响社会每一个人。”
|
责任编辑:喜羊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