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亟待加强
作为沿江城市和南水北调的水源地,长江水污染状况不容乐观:干流近岸水域及支流污染、湖泊富营养化、“白色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用水安全。当前,水利部门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依法保护水资源
按照新《水法》的规定,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应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水功能区管理,包括制定水功能区划、核定纳污能力、限制排污总量、实施水质水量监测。二是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三是做好排污口监管。
2.团结治水
水利部门要依法保护水资源,但保护水资源不是水利部门一家的事,应该强调团结治水。最近几年,水利部和长委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编制了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若干意见。作为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国家环保总局也做了许多工作,包括已经批准的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计划等。但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是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的必由之路。目前,由国家计委牵头,水利部、国家环保总局及其他有关部门团结协作,正在编制《长江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无疑是团结治水的一个范例。长江流域做到这一点,其他的大江大河就有可能继续推进。
3.抓好几项重点工作
当前,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的重点工作:一是实施水功能区划,落实措施,加强监管;二是做好长委提出的“5531工程”,即加强干流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攀枝花5大城市江段近岸水域的水污染治理,加强黄浦江、汉江、湘江、嘉陵江、岷(沱)江等影响突出的5条主要支流以及太湖、巢湖、滇池等3个污染严重的湖泊的综合治理,切实抓紧“白色污染”防治。
4.发挥特长,做好生态疏浚和水量水质统一调度工作
为治理太湖,水利部门已在太湖流域实施生态疏浚和“引江济太”试验工程。后者调长江水进太湖,同时增加向下游的供水,通过引水冲污、加快水体置换速度、搞活水体、增强自净能力,改善了调水影响区内湖区和水网的水质。生态疏浚和水量水质统一调度是水利部门的优势和特长,在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中大有用武之地。
三、上游与河口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
1.上游水土流失依然严重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有效治理。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还有35.5万km2,占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63%,年土壤侵蚀量达14亿t。特别是云南、贵州、广西,水土流失和人类活动导致的石漠化非常严重,发展趋势很快。1986年到1999年,云南省石漠化面积增加了48%,贵州省增加了62%;贵州省因为石漠化丧失生存条件需要搬迁的人达到30万,广西壮族自治区则已有20多万人因石漠化问题被迫搬迁。应特别指出的是,长江上游的石漠化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机理并不相同,必须专门研究,认真对待。石漠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恶果比荒漠化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西北部有些地区因水资源使用不当,水源短缺,河湖干涸,导致荒漠化,在水资源优化配置后还有可能恢复;有些地区因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而导致荒漠化,采取禁牧封育等措施也能有效治理;而石漠化一旦形成,则几乎是不可逆转的。
治理水土流失要强调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要工程、生物、保土耕作相结合。以往我们注重人工治理,如小流域治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等等,利用自然修复的能力较少,因此几十年来水土流失的治理速度较慢,大约是全国每年5万km2.近几年开始认识到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力量治理水土流失,可达事半功倍之效。长江流域降雨丰富,更容易做到自然修复。此外,还要预防、监督和治理相结合,不能先破坏、再治理,或边治理、边破坏。
长江流域上游要利用其水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实施“以电代柴”,改变传统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减少植被破坏,防止水土流失。在生存条件差的地区,采取封育措施,实施生态移民。
2.长江口河势不稳,生态环境恶化
长江口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河口河势不稳。由于上中游治理及三峡等工程的拦蓄,上游来沙减少,对河口来说,其作用是负面的,泥沙少了,河口的河势就会变化,由原来的淤涨转为退蚀。另外,汊道冲淤多变,洲滩迁移频繁,在经历洪水之后,河床淤积,有些洲滩明显地往南岸靠近,导致航道港区淤浅,直接影响沿江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水体污染,盐水入侵。长江口北汊的河势已明显是个喇叭口,涌潮越来越高,涌进的盐水对上海及江苏沿江取水口造成威胁,水中含氯量远远超标。特别是南水北调实施以后,长江流量减小,水位降低,还会加剧盐水上溯。三是生物物种锐减,鱼类资源衰竭。
长江口治理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要统筹规划,综合治理。这绝不仅仅是水资源的问题,包括对长江口的防洪防潮排涝统一建设,对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我国潮汐能源的利用还没有走出实质性的一步,长江口的潮汐能源能否也在治理中得到开发利用?另外还有交通航运、滩涂开发、岸线利用、沿江建设、污染防治、旅游开发、生态渔业修复等问题。要把这些问题通通放在一起,统一考虑,综合治理。对这些问题,不能并重相待,应该以保护生态为主线,稳定河势为关键,整治航道为重点。此外,必须加强长期以来一直比较薄弱的长江口的水文、测量、生态监测等基础工作,为综合治理积累数据资料,提供科学依据。
四、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上议事日程
尽管长江水量丰富,随着流域内用水不断增加,水库调蓄、沿江取水、南水北调及保持入海流量之间的矛盾终将逐步显露。南水北调虽有避开枯水期等运行调度措施,但调水总会对长江下游的水位、水量造成影响,不能等到像黄河用水那么紧张时才考虑水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应该未雨绸缪。建议:一要开展长江流域初始水权的研究和认定工作,作为起步,可以先行制订中下游枯水期的分水方案。二要强化取水管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长江流域取水许可证的发放还缺乏依据,传统概念认为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可以随便用,而实际上现在已经超出了合理用水的40%的范围,必须转变观念,提倡节约用水。三要认真研究三峡工程和其他支流水库联合优化调度以及长江流域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优化配置问题。
五、结 语
当前长江治理开发的形势和外部条件相当有利,前期工作基础扎实,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长江口治理呈现三大亮点。但是,认真研究和解决与三大亮点相关的新问题和新难题,如防洪体系的继续完善、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保护、上游与河口生态环境、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等问题,非常迫切,也至关重要。必须以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优美和谐,为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下游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提供支撑和保障。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