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房地产基本制度与政策精讲第43讲讲义
来源:优易学  2011-3-26 12:22:1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4、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
  
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在进行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地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
  (1)住宅的类型及其特点现代住宅如按使用对象不同,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供以家庭为居住单位的建筑,一般称为住宅;另一类是供单身居住的建筑。
  低层住宅指1-3层的住宅;多层住宅指3层及3层以上至可以不设电梯的层数(一般以6层为限);而高层住宅为7层及7层以上需设电梯的住宅。
  (2)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平面利用系数等指标,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则为每公顷居住面积密度。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主要因素如下。
  1)住宅层数:就住宅建筑本身而言,低层住宅一般比多层造价经济,而多层又比高层经济,但低层占地大。对于多层住宅,提高层数能降低住宅建筑的造价。
  2)进深: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对于采暖地区外墙需要加厚的情况下经济效果更好。至于与节约用地的关系,一般认为住宅进深在1l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 000㎡左右;在11米以上时,效果相应减少。
  3)长度:住宅长度在30~60m时,每增长10m,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700~1 000㎡左右,在60m以上时效果不显著。住宅长度也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因为住宅单元拼接越长,山墙也就越省。
  4)层高: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地有关。
  5)平面系数(K):在住宅建筑面积相同的情况下,提高K值能增加居住面积,K值每提高1%时,如果建筑面积单位造价不变,以居住面积平均计算,投资可减少1.4%。
  例题:下列关于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表述不正确的是()。
  A、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
  B、住宅建筑经济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
  C、用地的经济往往又影响对住宅建筑经济的综合评价
  D、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平面利用系数等指标
  E、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则为每公顷居住面积密度
  答案:BDE
  解析:住宅建筑经济直接影响用地的经济,分析住宅建筑经济的主要依据是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平面利用系数等指标,而用地经济的主要依据则为每公顷居住面积密度。
  (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户室比应满足不同人口组成的家庭对住宅的需要,也就是要满足户室比的要求。户室比的确定,在新建地区主要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在改建区,要考虑改建地区拆迁户人口的组成。
  住宅建筑层数的确定要综合考虑用地的经济、建筑造价、施工条件、建筑材料的供应、市政工程设施、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方便的程度等因素。根据我国目前的条件,大中城市一般以5~6层为主,小城市以4~5层为主,在用地紧张的地方可适当建造一些高层住宅。
  例题:根据我国目前的条件,大中城市住宅一般以(   )层为主。
  A、1—3 B、3—6 C.5—6 D.5—9答案:C解析:根据我国目前的条件,大中城市一般以5—6层为主。
                 
  5、公共建筑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1)公共建筑的分类按公共建筑的使用性质可分为八类系统: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业、文娱体育、金融邮电、行政管理及市政公用系统。按居民对公共建筑的使用频繁程度可分为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如菜市场、超级市场)和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建筑。
  (2)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项。公共建筑定额指标的计算方法一般有两种。①以每千居民为计算单位,故称千人指标。千人指标是根据建筑不同性质而采用不同的定额单位来计算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②民用建筑综合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包括家属宿舍、单身宿舍和公共建筑三大内容。
  (3)公共建筑的规划布置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如下:①为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建筑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一般为居住区级800~1 000m,居住小区级400~500m,居住组团级150~200m;②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要考虑职工上下班的走向;③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安宁。④各级公共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例题: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   )两项。
  A、建筑面积
  B、用地面积
  C.居住面积
  D.公用面积
  E、使用面积
  答案:A、B
  解析:公共建筑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项。
  6、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1)功能要求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应考虑如下的功能要求:①通行清除垃圾、粪便、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②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③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④道路的走向和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⑤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2)道路分级根据功能要求和居住区规模的大小,居住区级道路一般可分为三级或四级。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红线宽度一般20~30m;居住小区级道路是居住区的次要道路,用以解决居住区内部的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7m,红线宽度根据规划要求确定;居住组团级道路是居住区内的支路,用以解决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一般为4m;通向各户或各单元门前的小路,一般宽度为3m.(3)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
  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m,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mXl2m. 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m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结合。
  居住区内主要道路的布置形式常见的有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等。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例题: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米。
  A、3
  B、5
  C、7
  D、9
  答案:D
  解析:居住区道路是解决居住区的内外联系,车行道宽度不应小于9m.
  7、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绿地系统的组成公共绿地指居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公园、林荫道、居住组团的小块绿地等;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专用绿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医院、门诊所、锅炉房等用地的绿化;宅旁和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2)居住区绿地的标准居住区绿化的标准可按每居民平均占有多少平方米绿地面积和整个居住区用地的绿化覆盖率两种指标来衡量。
  (3)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原则
  1)根据居住区的功能组织和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居住区绿地系统,并与城市总的绿地系统相协调。
  2)尽可能利用劣地、坡地、洼地进行绿化,以节约用地。对原有的绿化、湖河水面等自然条件要充分利用。
  3)应注意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
  4)在植物配置和种植方式上力求经济实用和便于管理。
  8、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的技术经济分析,一般包括用地分析、技术经济指标及造价估算等几个方面。

上一页  [1] [2] [3] [4] 

责任编辑:xiaoha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