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正飞:与会计相融的无悔岁月
来源:优易学  2011-10-13 17:41:06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财会书店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新楼里见到了传说中的陆正飞教授。
  说是传说中的,并不是他有何异于常人,而是他的名头实在是响当当的,让人轻松不起来。但这样近距离地接触陆教授,心中的紧张感却逐渐消失,本以为是他办公室里的绿植给人清新之感,却发现眼前这位享受着“老师”称谓的大家把我也变成了他的学生,在他不疾不徐的声调中,听他的娓娓道来……陆正飞是儒雅的、平和的,短短两个小时的交谈,体会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轻松愉悦。
  那天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
  会计,无心插柳
  时间是一条河流,带走了光阴,留下了记忆。2008年用奥运会在历史中印下了优美身影,而对于陆正飞来说更有别样记忆。这一年,距离他迈上三尺讲台已经足足20年。
  1988年,陆正飞从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系毕业后,成为南京大学的老师,直到今天再没有离开过讲台。但是,教师这个职业却并不是他的初衷,无心插柳是最好的注释。
  最初,与会计结缘也是阴差阳错。“我大学填报的志愿是当时热门的企业管理系,但却被分到了会计专业。最开始的时候还觉得挺无聊的。”不过,即使大学时的专业不是那么的理想,但好学的陆正飞依然努力尽好一个学生的本分,勤奋努力。以至于才到大三,成绩优异的他已经被老师邀请留校。
  但是那时的他并不愿意成为老师,固执地认为老师是师范专业应该做的事情。年轻的他想出自己两全其美的办法:考研。于是,他从1985年9月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会计学专业(财务管理方向)的研究生。
  上了研究生以后,陆正飞本着“人在一个阶段总是要把这个阶段的事情做好”的原则,继续勤勤恳恳地做好学生。在研究生阶段,他针对专业做了相关研究,也发表了些小文章,“虽然现在看来,那些算不上什么研究,但是当时感觉欣喜,因为发现自己也能写些文章。”多年之后,已是会计大家的陆正飞微笑着回忆。
  这时候,命运再次抛出花环———教师职业。在人大的愉快经历加之学校的邀请,陆正飞本打算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始他的教师生涯。但是最终,南京大学成为“陆老师”这个称谓的出发点。
  耕耘,在象牙塔中
  当时,南京大学正积极准备建立自己的会计学系,热情邀请陆正飞的加入。一直就读于偏向文科方向学校的陆正飞十分向往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大学,而且考察后发现南京大学的学术氛围特别好。因此,他毅然决定肩负起南大会计学拓荒者的重担,迎接人生中的一次挑战。
  作为南京大学会计学专业的拓荒者,陆正飞与同事们开始了艰苦的创业工作。1988年7月,陆正飞进入南大工作,经过5年的努力,南大会计学系于1993年正式开始招收本科生,199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但招生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过程很是艰辛,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才能体会。
  在南大的头几年中,陆正飞主要忙于教学课程,而后随着师资力量的丰富,他才逐渐从繁重的授课任务中解脱出来,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
  “教学与研究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研究做不好,教学就会缺乏思想。”所以不管再怎么忙,陆正飞都没有在研究上松懈。陆正飞在研究生阶段专攻比较会计研究。
  他在1992年出版了专著《比较会计》,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不过从那之后,他的研究方向逐渐转向财务管理。之所以转向源于南京大学的学术背景,他觉得研究财务管理在南京大学的用武之地更大,涉及的面也更广,可交流的人更多,无论在教学上还是在研究上都更有益处。从1995年开始,陆正飞的学术研究就基本以财务管理为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的学术研究奠基阶段源自南京大学。
  如果说,选择南京大学是成就陆正飞的第一次机遇,那么在确定研究方向后不久,陆正飞再一次被命运垂青。1996年,陆正飞得到了一个去英国访问半年的机会,这次经历对他的触动很大,更在学术上将他推进了一大步,或者说是一个质的飞跃。这就是实证研究。
  在我国,实证研究的方法引入会计领域是在上世纪90年代的后期,在之前都是文字性的自圆其说的研究方法。当时,在国内很少能看到国外的文献资料,最多也就是些教材、杂志,学术类的资料非常匮乏。同时,学术著作中的引文也多为转引,没有多少人能真正看到国外的学术期刊。因此到了英国之后,陆正飞就开始参加各种学术讨论,泡在图书馆看专业期刊。他发现,国外从60年代以来都是在进行实证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证研究越占领主导地位。虽然英国会计界的一些泰斗级人物也不一定全部赞成实证研究,但在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后,陆正飞得出了一个结论:国际学术界都搞了几十年的实证研究,所以这也必然是我国会计研究发展的趋势。坚定了这种信念,他开始自学实证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最终将这种思想带回国,并将这种方法用于研究生的教学中,指导研究生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研究及论文的撰写。当时,他指导学生完成了一篇关于研究资本结构的文章,虽然现在看来很是粗浅,但是当时在国内算是该领域开山性的文章,被广泛地引用。
  用陆正飞自己的话说,“1996年的英国之行是他学术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坚定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在1997年初回国后,陆正飞开始积极参与各种学术研讨活动,推广自己的理念,推动我国的实证研究。在当时,为了应对质疑之声,他也写了一些实证研究方法利弊的文章,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分析阐述实证研究的科学性。
  学术上的孜孜追求也从另一个方面成就了陆正飞。当他还在英国学习的时候,南京大学会计系教授的任命通知也不期而至。
  为了在学术上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时任南京大学会计系系主任的陆正飞决定跟随中国人民大学的阎达五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对此,很多同事和朋友都疑惑甚至劝说他,“已经是正教授了,何必再去做博士后?”但他坚持自己的方向,在其后的两年时间内,陆正飞同时扮演系主任和博士后两个角色,往返于北京和南京两个城市之间,却未曾偏废。
  就在陆正飞奔忙于各个城市之间时,另一个机遇悄然来到他的身边。
  1999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成立招聘小组,在国内外广聘人才。优秀的陆正飞进入了招聘小组的视野。
  “左右为难”。这样的机遇却让陆正飞陷入痛苦的抉择境地,究竟该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陆正飞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一边是自己战斗了11年的熟悉讲台,而另一边是一番美景待人发掘。最后,在征求了很多人意见的基础上,陆正飞说服了自己,选择了北京大学。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放弃南大,我现在会很痛苦;但是如果放弃北大,我将来一定会更痛苦!”最终,通过半年的努力,陆正飞说服南京大学,于1999年11月份以教授的身份正式调到北京大学任教。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