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会计学大家背后的故事
来源:优易学  2011-10-13 17:36:35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财会书店

  我国著名会计学大家杨时展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会计的“受托责任”学说和有关会计发展、审计改革的贡献,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此,正值杨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作为杨先生的家乡人和一名普通的会计工作者,笔者采访了杨先生的亲人及同事,披露有关杨先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求共同缅怀这位中国会计史上的杰出大家。
  一、生平考证
  杨时展先生于1913年11月生于浙江宁波某旧军人家庭,祖籍衢州,1924年其父亲被派遣驻防新昌,故随父母定居新昌,遂为新昌人。杨先生曾就读于新昌南明小学,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现新昌中学前身);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同年到新昌民众教育馆从事平民教育工作;1932年进人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学习,同年在大学就读期间积极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36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同年末,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笔试第一、综合第三的优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1937年,为照顾家庭,调浙江财政厅会计室,1938年任浙江财政厅会计主任;1943年兼授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课程;1944年任浙江省会计处专员室主任,于1945,年春应国立英士大学之聘,任该校正教授,同时兼任会计专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学经济系正教授;1948年秋,他因参加过1947年的反内战、反饥饿、返迫害大游行并救助过进步学生而被追查,前往广西桂林,是年冬天,应广西大学之聘,任会计银行系教授;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任中南财经学院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底彻底平反;1980年恢复教学工作,任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2年受财政部之托,与澳大利亚合办审计班,培养了我国恢复审计制度所需的第一批人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国务院授予其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二、家庭传奇
  一位豁达耿直的好父亲。杨时展先生的父亲杨辅庭、又名杨左江,是早期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辛亥革命的优秀战士。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征战南北,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征讨军阀孙传芳,在国民政府任过职,后安居浙江新昌小县城,被人尊称为杨哨官。据传,解放前的新昌是一个多绿林好汉的山区小县,许多人因战乱被逼为盗。杨先生的父亲驻防新昌后,在对强盗、匪贼的拘捕管理中区别对待,对被逼为盗的,捕后给予一定补助后劝其弃恶从良;而对一些主观强盗,捕后必定加以严惩。自从“杨哨官”到新昌任职后,新昌的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居民们安于劳作,相安无事。杨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乐善好助、豁达开朗的人,接济过许多穷人,也能接纳进步思想,有许多进步人士与其为友。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家成为抗日进步人士聚集的场所。1938年其父去世后被葬于新昌的革命英烈墓群之中。
  一位尽责的好兄长。杨先生家有姐弟兄妹五人,杨先生排行老二。其姐杨静芝,1932年曾接替杨先生从事民众教育馆工作,后一直从事会计工作,其姐夫是黄埔四期学生;三妹杨曰吟,一生贡献给了新昌中学的教育事业,终身为师;四弟杨时俊,参加革命后更名为陈山,被称为战士、诗人和剧作家,曾担任浙江省作协文联副主席;五妹杨曰筠(仍健在,现住上海),曾是上海某普通的街道干部。在杨家,杨先生虽排行老二,但作为长子深得父母疼爱,又因杨先生小时候擅长读书,姑姑对他也喜爱有加。但随着父亲的退职,家境渐落,杨先生不得不较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杨先生读高中时,家庭开支仅靠母亲做手工活挣钱维持已经十分困难,还时不时还需要接受姑母的资助(姑母经杨先生部下介绍,嫁给了杭州某金姓大家,后因姑父早逝,族群的挤压、战乱等原因,迁居新昌)。但杨先生发奋读书,获得的奖学金除支付读书费用外,全部寄回新昌贴补家用。1931年,杨先生高中毕业,为分担家庭压力,他并没有急于选择进大学读书,而是毅然回到新昌,到新昌民众教育馆从事平民教育工作,宣传抗日。同时,回新昌后,杨先生对弟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教育,为弟弟今后成为记者、诗人、剧作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32年,大姐杨静芝有了一个女儿,取名杨宜诚(杨宜诚1949年6月参军、当过苏联专家的翻译,195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后任教于东南大学,现住绍兴),这是杨家最早诞生的第三代。但由于特殊原因,杨宜诚的父亲并没能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弃母女而去,杨先生作为舅舅毅然担起了外甥女的教育和抚养责任。1932年,出于免缴学费并减少家庭负担的考虑。杨先生毅然报考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选择了财政会计专业。此时,杨先生已经开始了对受托与责任的思考,萌生了受托责任学说的雏形。杨先生在读大学期间仍是杨家经济的主要支撑者,以后无论是在南京政府供职,还是到省财政厅任会计主任,他都带着自己的亲人,时刻体现出作为儿子、兄弟、舅舅的责任,即便在其受到迫害、只身逃离杭州、前往桂林后他仍未忘却这种责任。
  极具传奇的好兄弟。杨先生之弟杨时俊(1917年4月至1997年4月,后更名为陈山)被称为战士、诗人、剧作家,有着传奇的一生。1932年新昌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具备较好的文学功底,杨时俊担任过乡村教师、记者等;1935年,他联合嵊县、新昌进步青年建立进步文化团体——南鹿学社,并被推为理事;1936年发起组织民众剧社,后扩大组成抗日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公演救亡话剧,发动民众抗日,当时,杨时俊与俞菊生、叶宗淦、俞元亮被合称为“新昌四杰”;1938年3月,参加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GCD;1939年2月在绍兴促成三区政工队重新成立,并任中共绍兴县工委委员兼三区政工队中共联合支部书记;1941年,任《浙江日报》记者,从事抗日宣传,同时开始发表新诗,是中共永康县委派人报社的地下党实际负责人,同年冬被捕,后冒死越狱,并通知组织和同志转移。
  1942年后,杨时俊先后担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四明山总办事处副主任、中共鄞慈县委代理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上虞县l临时办事处主任、统战部长、武装部长、代理县委书记。解放后,杨时俊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1949年9月,被选为军队代表参加全国首届文代会,为中国文联及中国作家协会基本会员。他曾担任南京市文联秘书长、华东文化部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并曾与黄源、伊兵等一同创造性地改革越剧,编写并出演越剧现代剧《儿女英雄》,写出战歌体长诗《浙江潮》和新越剧《红灯记》、《北撤余音》等,其中《红灯记》获华东野战军全军文艺首奖。杨时俊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并结成诗歌10部,其中已出版的有《救亡诗抄》、《浙江潮》(后改名《北撤行》)、《渡江战》、《开国集》、《报国集》、《星际时代的开始》、《擂鼓集》7部。此外还著有大型诗剧《中国海》、新编历史京剧《梁红玉》,以及大量诗论、剧论、散文、回忆录等。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