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克发: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
来源:优易学  2011-10-13 17:32:12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财会书店
  魏克发,财政部会计司前司长,1980年调入会计司,1991年退居二线。在这11年的会计人生涯中,他和会计界的诸多大事联系在一起:草拟颁布实施《会计法》;制定会计准则;评定会计人员职称;表彰全国优秀会计人员以及开展国际会计交流,等等。
  万事开头难。在会计与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克发带领会计人经历的便是最初的那10年。
  会计人的职业生涯
  “我16岁参加工作。1946年到1950年期间,一直担任县政府粮食库主任,后调到省粮食局。1951年,抗美援朝期间,抽调参加战备机场修建工作,担任机场修建委员会秘书科长。1952年,参加财政部粮食总局举办的粮食系统干部训练班。结业后,调入财政部工作。先做了3年机关保卫工作,随后,一直在工贸财务司工作,历任科长、处长、副司长。1980年调到会计司直到1991年。11年的会计人生涯中,5年副司长,6年正司长。之后担任3年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1994年离休。”对于以前,魏克发用寥寥百字概述。
  以时间为轴,我们能看到的仅是简洁的年表;以空间为线,体会到的将是浓墨重彩的职业生涯。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会计司有着一系列的变革,魏克发见证着、体验着、践行着。
  会计司当时叫会计制度司,有几位会计专家,业务上仅是工业企业建筑单位的会计科目、报表的制定和修订。“文革”时期会计司受到较大冲击,“文革”后恢复得较晚,直到1978年才开始慢慢工作。
  对于调到会计司,“我当时是有些不情愿的。”魏克发坦诚地说,“因为,我长期搞财务工作,但对会计我是个外行。虽然财务和会计有相同之处。”
  尽管最初有些情绪,但他还是听从组织的派遣,来到会计司。干一行爱一行,他开始认真思考有关会计的一切。
  1985年,魏克发成为会计司的一把手,负责全面工作。“会计管理怎么办?今后的路怎么走?”成为魏克发每天思考的问题。“既然是业务司局,就应该开展业务,拓宽职能领域才能让司局得到发展。”这是魏克发的初衷。
  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到来,为适应需要,会计管理职能的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已经过去多年,魏克发说起往事仍激情满怀。在他看来,当时会计改革主要有3点:
  “首先,就是提升会计改革的高度。不能就事论事,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计程序的范围,要提高会计管理职能。
  其次,拓宽会计改革的广度。不能满足于制定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要把会计管理领域拓宽。
  最后,就是探索会计改革的深度。这条道路一直在进行,究竟搞到什么程度,需要不断探索。“
  基于上述思路,当时会计司制订了《会计改革纲要》,内容有7项21条,作为阶段性的会计改革目标,力争付诸实现。
  提升会计改革高度
  “现在想来,会计改革高度的提升工作从1982年就开始了。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草拟、颁布、实施。”魏克发回忆说。
  在魏克发的会计人生涯中,《会计法》的草拟,是他工作中重要经历之一。
  当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会计界代表提出会计立法提案,提交财政部研究办理。财政部领导决定,由会计司负责起草工作:“当时,我很积极。从1982年到1984年,我负责组织司内几位同志专门从事《会计法》草拟工作,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跑了很多地方调查研究,并与理论界专家多次探讨。”经过十多次的易稿后,初稿终于成形,报经部办公会讨论后,正式报请国务院审议。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计法》正式颁布。
  “《会计法》的颁布,从会计业务法规提高到会计工作基本法的高度。会计工作有法可依了,走上了依法治会的道路。有了这一步,以后很多事情就好办了。”魏克发笑着说。
  《会计法》公布实施后,宣传工作列入日程。魏克发立即组织撰写《会计法》讲解提纲,举办各省市区财政厅局会计处长参加的《会计法》讲习班,掀起全国会计人员学法知法的热潮,会计工作的新局面由此展开。
  法律具有强制性,但道德是内心自觉性。会计工作不仅需要法律的支持,也需要道德规范来制约。因此,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是贯彻落实《会计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20世纪80年代,魏克发提出“顾大局、讲效益、求实际、遵法纪、身廉正”作为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规范,并编撰《社会主义会计职业道德》一书,引发社会大讨论。《财务与会计》杂志社曾开展多次专题讨论。这些对提高会计行业职业道德都有积极推动意义。
    拓宽会计改革的广度
  当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向整个神州大地。中国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整个开放的形势都强烈表达着这样的要求:突破原有业务局限性,拓宽会计工作范围。
  制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受到国内外欢迎。广东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于是,魏克发一行人南下广东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出炉。这个制度规范了中外合资企业会计业务,使合资企业会计工作有章可循。《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颁布与实施,迈出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是会计国际协调化的重要开端。为了更好地宣传中外合资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司应国际会计公司邀请,同税务部门一道先后到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宣传。
  “做好会计工作,首先是制定必要的法规,规范会计事项处理程序,使会计业务处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需要依靠较高素质的会计人员来进行。他们的工作质量就会提高,尽职尽责,精打细算,为企业为国家起到增收节支的效果。”这是魏克发一贯的管理理念。
  而那个时候,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普遍不高。
  建立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提升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当时,全国会计人员队伍在600万左右,大专以上学历只有百分之几,中专文凭也不过是10%左右,不少会计人员是“学着干、干着学”的状况,广大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亟待提高。“当时想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靠学校学生的自然补充,但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每年会计自然淘汰十几万,但是学校毕业生一年才几万人。所以,我想到了在职人员进行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魏克发说。
  那时,山西省办了一个会计函授学校比较成功。于是,借鉴他们的经验,请示部里,决定由会计司组建中华会计函授学校,采取总校——分校——函授站的形式,分别由财政部、各省厅、地市县财政部门负责。办学校,离不开资金支持。“当时,全国有600多万会计人员,一人一块钱,一年600万经费。财政部拨付,会计司分给各省市,就当作是钓鱼钱,各地财政再出点钱,一下子就办了起来。”魏克发回忆说。当时,近30个省办起了会计函授学校。从省到地、市、县,一竿子到底。最多时,全国在校生达到50多万人。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一时炙手可热。
  为了能让函授毕业生学历证得到教育部的认可,魏克发也没有少费心思。“我反复和教育部解释,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实施三统一:教材统一、函授统一、考试统一。所以,教学质量有保证。”经过和教育部的反复协商,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的3年学历教育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可。
  实行会计职称评定制度,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说到职称,现在是个大众词语,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这可是个新鲜词。对于全国的职称评定来说,会计也是先行者。职称体系将会计人员分为: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3类。此举一出,会计人员为之大振,积极性被迅速调动起来。
  召开优秀会计人员表彰大会,鼓舞全国会计人员士气。1990年,第一届全国优秀会计人员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对会计人员的又一极大鼓舞。评选优秀会计人员是一项认真细致的工作,制定方法、整理资料、审查材料,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经过会计司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大会在秋天举行。此举极大振奋了全国会计人员的精神,提高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地位。之后,获奖的会计工作者分批到各省做巡回报告,传播会计工作经验。
  探索会计改革的深度
  “会计改革的深度一直最费心思,怎么切入,入口在哪里?”魏克发说。
  在他看来,“《会计法》是会计工作基本法,是从法的高度规范会计工作;而会计科目报表如何设置,是具体会计事项处理方法。我总觉得两者中间缺乏一个大的面上的东西,起到上承会计法,下能规范各行各业会计事项运作作用。”
  “经过会计司同志集思广益,反复酝酿,制定一个会计准则的想法渐渐浮出水面。”魏克发说,“当时主管会计司工作的是财政部副部长谢明。他作风民主,在听取我的想法后,表示同意。”
  1987年开始准备,组织专家成立起草小组,提出起草提纲,确定为《会计准则》。1989年基本框架出来,并初步建立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的框架。经过反复听取专家意见、各省各部门意见后,1991年由财政部发布了中国的会计准则。虽然它不够完善,但毕竟迈出了第一步。
  魏克发把这看作是探索改革深度很重要的切入口。“当时不是没有阻力的,但我顶住压力搞出来。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至此,会计司制定的《会计改革纲要》作为阶段性改革目标基本实现。但有关深化会计项目,如搞行业汇总会计资料,实现会计资料共享等均未及着手研究,而离开会计司岗位。”魏克发还是有些遗憾。
  时间是一个沙漏,剩下的是记忆中闪闪发光的日子。在魏克发的讲述中,时间缓缓而过,历史却渐渐绽放出笑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诗句。在魏克发家的客厅墙上,悬挂着这样的一副条幅,一片诗情画意中,寄托着高洁的情怀。他解释说,这是闲暇时写着玩的。
  过往为会计事业的争分夺秒,已经幻化成一片离休后闲适的日子。不论何时,都是魏克发真实快乐的写照,惟一不变的仍旧是那份对会计事业的真挚情怀。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