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商务理论与实务宏观管理的必要性二
来源:优易学  2010-1-26 13:17:5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外贸书店

 二、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对外贸易宏现管理

  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管理开始建立,设立了对外贸易管理机构,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来实现对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的统一管理,管理方法简单,管理措施严厉。

  1956年以后,我国对外贸易业务开始全部由国营进出口公司经营,对外贸易受到国家计划的绝对控制。国家对于外贸活动的各个环节,从宏观到微观都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国营外贸专业总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完全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开展进出口活动。计划管理和行政命令成为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

  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1)它有利于国家对全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指导、调控和监督,保证对外贸易任务的完成;

  (2)有利于集中统一对外,增强对外竞争力,同外国经济压力进行有效的斗争,捍卫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独立;

  (3)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宏观经济利益,保证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但是,这种对外贸易管理模式也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特别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其弊端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

  (1)不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2)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要求。

  (3)不符合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主要是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础,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间接化,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能对其进行直接干预。而我国以行政命令和计划管理为主的模式,则直接地限制了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与国际贸易通行规则接轨,我国必须对原有对外贸易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多选):1956年后,改革开放前,国家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是

  A.经济杠杆

  B.行政命令

  C.法律法规

  D.计划管理

  E.市场调节

  答案:BD。

  (多选):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规范是:

  A. 以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为基础

  B.主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

  C. 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间接化

  D. 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

  E. 外贸宏观调控方式要求直接化

  答案:ACD

  (二)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模式的改革与调整(识记)

  自1978年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使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市场体系逐步完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外贸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建立。

  改革开放后至党的十四大召开前(1978~1991年),我国对外贸易管理的主要特点是:以单一的计划管理为核心的外贸管理模式已被打破,通过计划、行政措施、法律法规、经济杠杆等多种手段调节和控制对外贸易活动的外贸宏观管理体系已初步形成。但是各种外贸宏观管理手段在管理体系中的定位及相互关系尚未理顺,相互之间的交叉重叠严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外贸管理仍以直接调控为主,经济手段的运用尚不充分,影响对外贸易按客观经济规律运行;计划改革仍未到位,还存在一部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也具有很强的刚性;行政措施的实施既不规范,也缺乏透明度;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外贸立法体系等。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外贸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又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外贸体制。据此,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转变外贸宏观管理职能,建立以法律手段为基础、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对外贸易宏观管理体系。外贸管理体制朝着加快完善外贸立法管理、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弱化外贸行政管理并按国际贸易通行规则规范外贸行政管理的方向演进。

  (多选)我国对外贸易宏观管理改革和调整的目标是

  A.以市场调节手段为主

  B. 以经济调节手段为主

  C.以法律手段为基础

  D.以行政手段为基础

  E. 以行政手段为辅

  答案:BCE

责任编辑:wangpeng6151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