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段论
(一)三段论及其结构
三段论是由两个含有一个共同项的性质判断作前提得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为结论的演绎推理。
例如: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所以,人民教师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
其中,结论中的主项叫做小项,用S表示,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
结论中的谓项叫做大项,用P表示,如上例中的应该受到尊重;
两个前提中共有的项叫做中项,用M表示,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
在三段论中,含有大项的前提叫大前提,如上例中的知识分子都是应该受到尊重的;含有小项的前提叫小前提,如上例中的人民教师是知识分子。
三段论推理是根据两个前提所表明的中项M与大项P和小项S之间的关系,通过中项M的媒介作用,从而推导出确定小项S与大项P之间关系的结论
凡物质是可塑的,树林是可塑的,所以树木是物质。
试分析以下哪个选项的结构与上述最为相近?
A.凡直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进化论是真理,所以进化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
B.凡恒星是自身发光的,金星不是恒星,所以金星自身不发光。
C.凡公民必须遵守法律,我们是公民,所以我们必须遵守法律。
D.所有的坏人都攻击我,你攻击我,所以你是坏人。
E.凡鲸一定用肺呼吸,海豹可能是鲸,所以海豹可能用肺呼吸。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题干的结构是:
所有P都是M
所有S是M
所以,所有S都是P
在诸选项中只有D和题干具有相同的结构,其余都不同,例如A的结构是:所有M是P。所有S是M。所以,所有S是P。在三段论中,单称判断作全称处理。因此,在D中,你攻击我的形式是所有S是M。
-所有名词是实词,动词不是名词,所以动词不是实词。
以下哪项推理与上述推理在结构上最为相似?
A.凡细粮都不是高产作物。因为凡薯类都是高产作物,所以凡细粮都不是薯类。
B.先进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有些先进学生是大学生,所以大学生都是遵守纪律的。
C.铝是金属,又因为金属都是导电的,因此铝是导电的。
D.虚词不以独立充当句法成分,介词是虚词,所以介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
E.实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连词不能独立充当句法成分,所以连词不是实词。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A。
题干的结构是:
所有M都是P
所有S不是M
所以,所有S不是P
在各选项中,通过必要的整理和形式分析,只有A项具有和题干相同的结构。
(二)三段论的一般规则
1.在一个三段论中,必须有而且只能有三个不同的概念。
为此,就必须使三段论中的三个概念,在其分别重复出现的两次中,所指的是同一个对象,具有同一的外延。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四概念的错误。所谓四概念的错误就是指在一个三段论中出现了四个不同的概念。四概念的错误又往往是由于作为中项的概念未保持同一而引起的。比如:
我国的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清华大学是我国的大学;
所以,清华大学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
这个三段论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但其两个前提都是真的。为什么会由两个真的前提推出一个假的结论来了呢?原因就在中项(我国的大学)未保持同一,出现了四概錀?鍨?X念的错误。即我国的大学这个语词在两个前提中所表示的概念是不同的。
在大前提中它是表示我国的大学总体,表示的是一个集合概念。而在小前提中,它可以分别指我国大学中的某一所大学,表示的不是集合概念,而是一个一般的普遍概念。因此,它在两次重复出现时,实际上表示着两个不同的概念。这样,以其作为中项,也就无法将大项和小项必然地联系起来,从而推出正确的结论。
2.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必须周延一次。
如果中项在前提中一次也没有被断定过它的全部外延(即周延),那就意味着在前提中大项与小项都分别只与中项的一部分外延发生联系,这样,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使大项与小项发生必然的确定的联系,因而也就无法在推理时得出确定的结论。例如,有这样的一个三段论:
一切金属都是可塑的,
塑料是可塑的,
所以,塑料是金属。
在这个三段论中,中项的可塑的在两个前提中一次也没有周延(在两个前提中,都只断定了金属、塑料是可塑的的一部分对象),因而塑料和金属究竟处于何种关系就无法确定,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的确定结论,所以这个推理是错误的。
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要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这样的推理就是不合逻辑的。
3.大项或小项如果在前提中不周延,那么在结论中也不得周延。
比如:
运动员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我不是运动员;
所以,我不需要努力锻炼身体。
这个推理的结论显然是错误的。这个推理从逻辑上说错在哪里呢?主要错在需要努力锻炼身体这个大项在大前提中是不周延的(即运动员只是需要努力锻炼身体中的一部分人,而不是其全部),而在结论中却周延了(成了否定命题的谓项)。这就是说,它的结论所断定的对象范围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对象范围,因而在这一推理中,结论就不是由其前提所能推出的。其前提的真也就不能保证结论的真。这种错误逻辑上称为大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如果小项扩大则称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前提不能推出结论;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也应当是否定的;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须是否定的。
如果在前提中两个前提都是否定命题,那就表明,大、小项在前提中都分别与中项互相排斥,在这种情况下,大项与小项通过中项就不能形成确定的关系,因而也就不能通过中项的媒介作用而确定地联系起来,当然也就无法得出必然确定的结论,即不能推出结论了。比如:
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某某人不是有神论者;
所以,?
那么,为什么前提之一是否定的,结论必然是否定的?这是因为,如果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另一个则必然是肯定命题(否则,两个否定命题不能得出必然结论),这样,中项在前提中就必然与一个项是否定关系,与另一个项是肯定关系。这样,大项和小项通过中项联系起来的关系自然也就只能是一种否定关系,因而结论必然是否定的了。例如:
一切有神论者都不是唯物主义者;
某人是有神论者;
所以,某人不是唯物主义者。
为什么结论是否定的,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呢?因为如果结论是否定的,那一定是由于前提中的大、小项有一个和中项结合,而另一个和中项排斥。这样,大项或小项同中项相排斥的那个前提就是否定的,所以结论是否定的则前提之一必定是否定的。
5.两个特称前提不能得出结论;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
例如:
有的同学是运动员;
有的运动员是影星;
所以,?
由这两个特称前提,我们无法必然推出确定的结论。
因为,在这个推理中的中项(运动员)一次也未能周延。又如:
有的同学不是运动员;
有的运动员是影星;
所以,?
这里,虽然中项有一次周延了,但仍无法得出必然结论。因为,在这两个前提中有一个是否定命题,按前面的规则,如果推出结论,则只能是否定命题;而如果是否定命题,则大项影星在结论中必然周延,但它在前提中是不周延的,所以必然又犯大项扩大的错误。
因此两个特称前提是无法得出必然结论的。那么,为什么前提之一是特称的,结论必然是特称的呢?例如:
所有大学生都是青年;
有的运动员是大学生;
所有,有的运动员是青年。
这个例子说明,当前提中有一个判断是特称命题时,其结论必然是特殊命题;否则,如果结论是全称命题就必然会违反三段论的另几条规则(如出现大、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等)。 -有些导演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
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有些导演是大嗓门
B.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导演
C.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
D.有些大嗓门的不是导演
E.有些导演不是大嗓门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补充C到题干,得:所有导演都是大嗓门。有些导演留大胡子。所以,有些留大胡子的是大嗓门。这是有效三段论。
补充A或D或E到题干所构成的三段论的两个前提都是特称的,根据规则,都推不出结论。补充B到题干构成的三段论犯中项两次不周延的错误。
(三)三段论的格与式
由于中项在前提中位置的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论的各种形式称作三段论的格。
由于A、E、I、O四种命题在前提和结论中组合的不同而形成的三段论的各种形式称为三段论的式。例如,AAA是一种式,EAE也是一种式。
三段论共有四种格,现在把四个格的规则和正确的式列举如下:
(四)复合三段论和省略三段论
1.复合三段论:
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段论构成的特殊的三段论形式。其中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组成后一个三段论的前提。它有以下两种形式:
(1)前进式的复合三段论。它是以前一个三段论的结论作为后一个三段论的大前提的复合三段论。
例如:
一切造福于人类的知识都是有价值的,
科学是造福于人类的知识,
所以,科学是有价值的;
社会科学是科学,
所以,社会科学是有价值的;
逻辑学是社会科学,
所以,逻辑学是有价值的。
在这个推理中,思维的进程是由范围较广的概念逐渐推移到范围较狭的概念,由较一般的知识推进到较特殊的知识。
逻辑备考的原则是“化繁为简,思维至上,以不变应万变”。为此,本章的套路精析概括了所有逻辑考题的解题思路。不管今后的考题怎么千变万化,万变不离其宗,其题型特点和解题思路都逃不脱本章所归类剖析的内容。我们确信,这些解题套路将是逻辑考试高分突破的真正秘诀,如果考生能熟练掌握,在遇到同类问题时,一定有助于尽快理清思路,找到正确答案。
特别要指出的,本章“解题套路精析”每一类题型及其各种解题思路都是分解动作,目的是为了训练大家的解题感觉,如果感觉已形成并已熟练掌握了,那么在正式解题时就应一气呵成,而不用拘泥于具体是哪种思路了。其实逻辑题的推理过程最重要,要从繁复的叙述中看清事物间的推理关系,推理过程清楚了,什么题型都好说,很多题型是相通的。 一、假设 逻辑考题由段落、问题目的以及五个选项组成。一般而言,段落陈述论点,论点一般由论据(或前提)和结论组成。论点的结构与解答逻辑考题关系密切。在整个逻辑考题中,假设、支持、反对、评价多是围绕论点与论据设置问题。因此,在解答逻辑题时,应带有目的去读段落,这目的就是论据(或前提)和结论。而两者比较,结论比论据(或前提)更重要。 假设、支持、反对、评价这四种题型在整个逻辑推理题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支持、反对与评价这三种题型的答案方向多是针对段落推理的隐含假设,再加上归纳题型的推理题有时就是隐含假设,所以假设在逻辑推理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
假设题型主要表现形式有:
(1)加上一个条件就变成了一个有效的三段论推理,比如题目中问到“上面的逻辑前提是哪个?”“再加上什么条件能够得出结论”;
(2)题干给出前提和结论,然后提问你假设是什么?或者要你提出正面的事实或有利于假设的说明,则加强论点,否则削弱论点。比如问到“上文的说法基于以下那一个假设?”“上述结论中隐含着下列哪项假设?”“上述议论中假设了下列哪项前提?”
(3)以题干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能推出题干的前提。或者,需要补充什么样的前提,才能使题干中的推理成为逻辑上有效的推理?
由于这种题型是题干推理中的前提不足够充分以推出结论,要求在选项中确定合适的前提,去补充原前提或论据,从而能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或有利于提高推理的证据支持度和结论的可靠性。因此,做这类题的基本思路是紧扣结论,简化推理过程,从因果关系上考虑,从前提到结论,中间一定有适当的假设,寻找断路或是因为“显然”而省略掉的论述,也就是要“搭桥”,很多时候凭语感或常识就可以找到所要问的隐含的前提。
下面给出假设的具体含义:
1、假设是使推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
2、若一个推理在没有某一条件时,这个推理就必然不成立,那么这个条件就是段落推理的一个假设。若A是B的一个必要条件,那么非A→非B。 由于假设仅仅是推理成立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我们找到了推理的一个假设,并不能够肯定段落推理必然成立。我们只有找到了推理成立的所有必要条件,才能够得出一个确定性的结论,推理才能够成立。不过,在考试时,我们只需要找到一个使推理成立的必要条件,尽管不能保证推理一定正确,但由于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所以就做对了“假设”的题目。请认真体会下面这个例子:
-王教授说:“总的说来,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比起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改观。这种情况十分明显,因为我的学生现在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的人越来越少了”。
上面的结论是由下列哪个假设得出的?
A.现在大学生父母亲的收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增加,使得大学生不再需要勤工俭学来自己养活自己了。
B.尽管家境有了改善,也应当参加勤工俭学来锻炼自己的全面能力。
C.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重要标志。
D.大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学业上,勤工俭学的人就少起来了。 E.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报酬相对越来越低,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C。
本题的逻辑主线是“越来越少的王教授的学生要求勤工俭学”,就推出“工商管理学院的大学生的家庭困难情况比起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改观”。我们发现,本题推理的前提对象与结论讨论的对象属性并不完全一样,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差异,即前提与结论之间有明显的跳跃:做勤工俭学的少就必然家庭困难有了改观吗?因此段落推理成立需要依赖选项(C)这个假设“课余要求学校安排勤工俭学是学生家庭是否困难的一个重要标志”,即选项(C)把前提与结论之间的一个跳跃连了起来,所以(C)正确。
其实,本题推理的成立还依赖两个假设,即①王教授教的学生是工商管理学院的学生;②王教授教的学生是整个工商管理学院学生的代表。在这三个假设的共同作用下,本题推理必然成立。但由于“答案不需要充分性”,我们只需要找出(C),就是找到了一个假设,所以(C)就是正确答案,但正是由于我们仅仅只是找到了推理成立的一个假设,所以我们说假设题型(包括支持、反对、评价)的段落推理是“有待评价的推理”。
那么,如何来排除不是假设的选项呢?我们可以加入否定来判断。根据假设的定义,若某条件是推理成立所做的假设,那么没有这个条件,推理必不成立。如果某备选项加入否定以后,对段落推理不起作任何作用,推理仍然可以成立,那么该备选项必然不是一个假设。请看下面这个例题:
据最近的统计,在需要同等学历的十个不同职业中,教师的平均工资五年前排列第九,而目前上升到第六;另外,目前教师的平均工资是其它上述职业的平均工资的86%,而五年前只是55%。因此,教师工资相对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的相对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上述论证基于以下哪项假设?I.近五年来的通货膨胀率基本保持稳定。II.和其他职业一样,教师中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别是很悬殊的。III.学历是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IV.工资是实际收入的主要部分。
A.仅I、III。
B.仅II、IV。
C.仅III。
D.仅IV。
E.仅III、IV。
[解题分析]正确答案:D
什么是假设?就是把待选的选项取否定后放到段落中去,能使段落推理不成立的选项就是正确答案。I.并不是需要假设的,即如果近五年来的通货膨胀率不稳定,也不影响题干段落推理的成立。II.并不是需要假设的,即如果教师中的最高工资和最低工资的差别不大,也不影响题干段落推理的成立。Ⅲ并不是需要假设的,即如果学历并不是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不影响题干段落推理的成立。(题干只是对同等学历的十个职业的收入作比较而已,并不隐含学历是确定工资标准的主要依据,也许职称职位的作用更大)IV是必须假设的,否则,工资如果不是实际收入的主要部分,则即使教师工资相对偏低的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的相对生活水平也不一定有很大的提高。
责任编辑: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