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关注的中国经济三季度运行数据10月22日如期公布,GDP增长第三季度交出了8.9%的答卷,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达到7.7%,显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逐步增强,“‘保八’增长毫无悬念”,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表示。
“这些数据比我的预期还要好一些,表明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更加鲜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研究员认为,“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承受各种冲击、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能力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将使经济周期性波动幅度进一步缩小。”
尽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从外部环境看,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也开始复苏,但“基础不稳固、动力不足,全球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10月2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从国内经济看,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一些深层次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
2009年最后一季度以及2010年中国经济的走势将如何,经济回升将面临哪些新问题,宏观调控将面对哪些新考验,财政以及货币政策等会有怎样的调整,就当前经济热点问题,《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经济专家和学者。
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
“为什么我们要强调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以上半年为例指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需求贡献6.2%,消费3.8%,出口为负2.9%,GDP同比增长7.1%。”因此,在他看来,尽管经济已经明显回升,但结构问题等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对于当前经济的“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受访的多位专家表示,应该具体分析并加以重视,以防患于未然。
首先应关注的是“经济刺激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太平洋(16.42,0.18,1.11%)研究院的周明剑认为,“首先是消费和投资的结构问题。”
消费不足是中国经济的痼疾。从对GDP的贡献来看,1979到2008年的30年间,投资对GDP的贡献率年平均为35.71%,而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为55.84%,但2009年上半年,投资的贡献率上升到了87.6%,最终消费的贡献率依然在55%左右。
具体来看投资结构,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增长近40%,占投资的比重由2008年的28.2%提高到43%。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8月份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9.1%,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82.7%,国内贷款增长47.4%,自筹资金增长33.3%,利用外资下降12.1%。对此,张立群分析认为,这些数据表明到目前为止的投资增长加速主要由政府力量推动,国家预算内投资和国内贷款是推动投资增长加快的主要因素。
由此,造成了“更多依靠政府投资的产业比较热,而依靠市场拉动的产业没有如我们所愿那么热”的现状。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认为,这种状况容易导致旧的经济增长模式的重复。
其次,产业结构问题。在经济危机来临之前,中国已经面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问题,包括铜、铝、原煤开采等产品在内的新增产能维持在历史高位。经济危机之后,外需急剧萎缩,投资贡献率大大提升。
责任编辑: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