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今报记者 高冬丽/文 邱琦/图
“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一篇网上广为流传的《新木兰辞》道尽了家长的纠结和无奈。有业内人士透露,“小升初”之所以煎熬,是因为起支配作用的,不是政策法规,而是一套套“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潜规则”。
潜规则1
隐秘的“共建生”盛宴
所谓共建,就是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为满足子女上学,通过单位赞助钱或物的方式,与知名中学建立起“共建”关系,共建单位的子女在小升初时可以直接“划”入这所知名中学。
“能建立起这种共建关系的都不是一般的单位或企业。”一业内人士透露,一般来说,这些单位或企业要么有权,要么有钱,能为学校提供一定的便利或福利。
据透露,这些共建单位的孩子,无论户口及家庭实际住址,只要是内部子弟,就可以“正大光明”地进入该所中学。
潜规则2
开发商与学校“互惠互利”
在没有这种“强大背景”的情况下,要想上好初中,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买学区房。
“按照就近入学原则,有些新开发的小区并不一定都能划进好初中。”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开发商动点“脑筋”,结果可就大不相同了。
该业内人士透露,开发商在开发小区前,就会和旁边的热点中学谈“协议”,一般来说,开发商或者帮其建某个场馆或楼,或者捐车、捐设备,小区业主的孩子就可以划片进入该中学。
一切谈妥后,开发商就可以打出“上××中学”的招牌吸引买主,房子价格自然也比周边贵不少,而学校也从中获了利。
“现在,很多开发商只解决业主的孩子,二手房业主的孩子一般都不解决。”该人士透露。
潜规则3
有上层关系的“条子生”
“条子生”向来是学校最头疼,也最无可奈何的生源。
“划片招生,一般来说,都是50人/班的标准班额确定的招生班级总数。”某校长告诉记者,但等到开学,大家就会发现一个班能有60人~70人或者学校被迫扩班,秘密就在“条子生”。
据他讲,很多条子生都是各种领导的关系户,哪一个也得罪不起。每年快开学时,也都是校长们最头疼的时候。
他还透露,有些学校在上报招生计划时,故意少报1~2个班,而少报的班级,说白了就是为了照顾各种各样的“条子生”。
潜规则4
直接“买通”划片人
与这些间接找人走后门入好学校相比,还有一种最直接的方式,那就是直接“买通”划片人,顺理成章地被划进好学校。
“这也是被公认为风险最小的方式。”业内人士透露,现在各公办学校都是划片招生,但各个片区究竟有多少学生、生源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哪个片区内生源压力大……很多人都是从表面上对此有大概了解,但特别具体的,只有参与划片的人最清楚。
据透露,某个学校片区内生源少三五个,参与划片的人正好可以趁机将自己的“关系户”塞进去,给各学校下发名单时,学生的名单都已经在其中了。
“这些家长一般很低调,不愿与人交流孩子到底去哪所学校上初中。”该业内人士表示,等到开学,学生、家长都忙着送孩子上学、报到,根本就没有人会在意这些孩子到底去哪所学校上初中了。等回头再了解此事已经毫无意义。
潜规则5
招进民办学校 进本校就读
以前,很多初中都办有分校,现在,尽管分校已经改制完成,但不少仍属于本校的教育集团或与本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只要与本校有扯不清的关系,很多事都好商量。”业内人士透露,现在民办学校,可以正大光明地对学生进行测评,说是测评,其实就是考试,招优秀学生。
据他讲,招来优秀学生,有些学校为了留住生源,为三年后的中招铺路,就会“暗度陈仓”,将本来该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弄去本校就读。
“在本校就读的学生有很多学籍都是在民办学校。”该业内人士表示,但对家长来说,只要能在本校就读就行,学籍在哪儿都无所谓。
潜规则6
考得好进实验班
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拼不了爹、堆不了钱的普通家庭,通过考试进入初中学校的实验班则是唯一途径。尽管小升初一直在明令禁止考试,但考试则是家长们公认的最公平的方式。
“实验班,说白了就是重点班。”一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很多初中都有重点班,而且,无论是优质学校还是薄弱初中,重点班也是家长们公认的,软件硬件都“过硬”的班级。
据透露,一般来说,家长们从四五月份都开始打听各初中的情况,有意向考试的学校会让家长们留下详细信息,为避免咨询的家长中出现“间谍”,学校就会通过各种渠道打探该学生是否该上初中、成绩如何等,等到一定时间,学校就会通知学生进行考试,录取的学生被许以实验班。“有些学校,普通班才招4个班,但实验班都能招4~6个。”
潜规则7
教师子弟隐形福利
与找人、托关系、找门路的方式相比,只要能有在优质中学当教师的父母就意味着一出生,就注定了要上优质中学。
“很多优质学校都对教师有隐形福利。”一业内人士表示,只要是教师子女,不管成绩如何、住址如何,都可以与正常划片就近入学的学生一样,正大光明地来该校读初中。
据透露,其实,不仅是教师,只要是该学校的工作人员,甚至后勤工作人员很多时候都能享受到这种福利。
相关链接
一纸小升初,两行辛酸泪,
小女方十二,大考已相随,
校内书包满,校外题库全,
刚出学校门,又入课外班,
可怜寒暑假,天天不在家,
上学已力疲,最忙周六日,
日出挂前窗,女起惊梦床,
月升课未散,解题战犹酣,
老爸当车夫,老妈扮书童,
奔走培训班,游弋道路上,
欲闯小升初,须听前人述,
三年即入门,四年刚起步,
五年当发力,六年决冲刺,
应试有妙方,课外机构忙,
……
约见似恩宠,面试胜招工,
初一难喘息,十五亦着急,
日日盼消息,夜夜不关机,
几度梦里醒,疑是发榜人,
二月有口信,三月等讯息,
学校不领情,父母心中忧,
志愿有技巧,命运在其中,
四月来音讯,面试不停蹄,
五月大局定,悲喜又交集,
……
——网上流传甚广的《新木兰辞》 (节选)
开发商与房产项目旁边的热点学校谈好“协议”,双方从“学区房”中均能获利
资料图片 “破题”不容易
□东方今报记者 高冬丽/文 邱琦/图
每年夏天,“小升初”报名点都会排起长长的队伍 资料图片
“小升初”成了不少家长心中难以言说的痛。近日,从教育部到各省密集出台的一连串“新政”能否让小升初远离“潜规则”?新政会不会又沦为“一纸空文”?
新政
■教育部:
一号文件聚焦“小升初”
◎小升初工作流程
○首先是合理划定招生范围。
○其次是有序确定入学对象。
◎小升初划片方式
○主要划片方式“单校划片”
○优质初中要纳入“多校划片”范围
注:“单校划片”,即直接为每一所初中合理划定对口小学。“多校划片”,即按照初中新生招生数和小学毕业生基本相当的原则为多所初中划定同一招生范围,多校划片的各片区办学水平要大致均衡。多校划片的初中,采取随机派位的方式确定录取学生。
■我省:
小升初必须公示招生片区
据了解,我省也出台了 《河南省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及治理择校管理办法(试行)》。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辖区适龄儿童少年人数和学校分布,合理划定每所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制订年度招生计划和方案。
◎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应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和招生计划。
◎应公示招生政策、入学条件、招生计划、招生片区、招生程序、招生结果、咨询电话。
◎学校不能跨区域、跨片区招生,也不能以学生跨区域就读为由收择校费。
◎对于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将按相对就近的原则安排到公办学校就读,不收取任何费用。
家长 政策初衷好就是执行有点难
教育部几乎每年都要发文重申“就近入学”、“免试”、“阳光招生”等文件。然而,尽管多次强调治理小升初乱象的决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监督乏力、惩罚措施不严等原因,各项禁令几乎沦为一纸空文。
有不少家长认为,制定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执行起来有点难。“今年说是新政策,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试就近入学是在《义务教育法》中就明确规定了的,这次无非又是旧政策的重申。”
还有家长表示,郑州市早就取消了小升初考试,但现实情况却是,学校会通过种种方式,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入校。“只要学校择优的心态没有改变,新规都很难执行下去”。
专家 就近入学考验的是政府的执行力
在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杨捷看来, 教育部的小升初政策虽然不是新政策,但各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偏差,这就导致潜规则的出现。
“如果此次政策还不能执行到位,就会造成老问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的局面。”杨捷表示,要解决小升初“潜规则”难题,核心问题就是解决小升初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问题。“优质资源均衡的关键是教育投入能否落到实处,这也是在考验政府的执行力”。
声音
得,学区房又要暴涨了
网友们表示,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你买房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守望的老牛: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副作用就是炒高学区房! 问题根源在于学校差异太大,资源分配不平衡!何时解决学校差异,择校难问题便迎刃而解!
@夏骏:几大城市相继亮剑:幼升小、小升初更严格分片入学,貌似改革力度加大,其实,在学校资源不平衡、师资质量不平衡远有未解决的今天,只在入学一个环节上咬牙跺脚,只能加剧周边无优质学校家庭的焦虑和不公平,加大业已过于突出的学区房升价力度,学区房涨价将愈演愈烈,最终还是强化了拼爹、撕裂了贫富。
链接
10%的空间是否仍是“拼”的通道
2月16日,教育部进一步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到2015年,重点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每所划片入学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学方式确定。
对此,大部分学生家长更关心这“10%”的去向。质疑“这是否将成为‘拼关系’的通道”?
要拼的也许不只是“关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助理徐海鹰告诉记者:“学校为了自身发展考虑,一定会想方设法招收优秀生源。我认为,这10%的可控空间可能会被用来选择优秀生源。”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认为,学校确实会存在特殊情况,但不应以“比例”为准,而应以具体的制度、条件为准。而10%的空间有点大,会有腐败的可能性。“对于小升初的政策,一定不能留空隙。”据新华网等
不要再把“划片入学” 这部好经念歪了
□东方今报评论员 王秋欣
“划片入学”是部“好经”,这一点 毋庸置疑。在教育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划片入学”不失为推进教育公平的一剂良药。
但如今,这剂良药在掺杂进各路人马的利益纠葛之后,已经越来越展现出“毒药”的架势:赞助学校“换名额”、购买高价“学区房”、打通上层“批条子”、直接买通“划片人”……
不患寡而患不均。老百姓对小升初现状的不满,并不是质疑“划片入学”这一政策本身,而是愤懑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不够公平,总是为特权、为各种关系、门路留下一扇后门。
怎样让“划片入学”经受住质疑呢?需要继续压缩招生的非正常操作空间,需要更负责地公开、透明机制,需要紧紧关闭那扇“后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划片入学”这一政策的初衷。
但同时,“划片入学”也仅仅是现阶段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的一个途径,真正想实现教育公平,光推行“划片入学”还远远不够。
韩国在1968年开始推行“划片入学”政策的同时,平行推进“学校标准化、均衡化”政策。他们制定详细的标准,将教师、设施、财政等因素作为均衡化的重点,对每一所学校进行普查评估,对没达到“平均分”的差校或者远远高出“平均分”的名校,中止招生或缩减招生定员甚至关闭,同时新设一批学校来实现均衡化。
而目前我们缺乏的,就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严格标准,这就导致不仅已经存在的发展差距没有解决,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甚至被拉得更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