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华抢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历史性机遇,持续加大职教财政投入,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加快职教资源整合,狠抓五项措施,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做法:
一、夯实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
职业教育作为对接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而举办的一种教育类型,教育设施设备更新需要跟得上时代的要求。长期以来,该市重视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建设、产学研基地建设等项目推进的方式,较好的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至2013年底,共建设了省级实训基地29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的10个,省级产学研实训基地6个,省级开放实训中心1个。职业学校生均仪器设备值达到了7537元,比2010年增加了4007元;生均建筑面积19.48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2.51平方米,生均校园面积47.97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10.78平方米。
二、着眼重点专业建设,促进职校专业化发展
专业建设是职校办学的根本。该市以“对接产业办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为原则,引导学校开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应的专业。以“专业结构调整”为抓手,促进重点专业的错位布局,最终实现学校的专业化发展。2010年下发了《金华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规划》,明确了省级重点及以上职业学校的重点专业目录,并采取评市级重点专业、省骨干专业、特色专业等措施,督促学校着重建好目录中的专业。该市已开设了电子商务、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应用技术、木雕工艺、水晶工艺设计、国际贸易等11个专业类别的75个专业,建成省级示范专业39个。
三、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职校服务产业的能力
2010年以来,该市承担省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中职学校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试点”,成立了“金华市校企合作联盟”,建立了政府主导的校企合管理体系,全策全力,推行“深化一个理念,构建一种机制,推进二项工程”的工作思路,大胆改革,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广泛实施。“深化一个理念”,即深化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把服务地方经济作为校企合作、工作结合的出发点。“构建一种机制”,即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促进机制。如企业参与合作的奖励机制,校企合作章程及制度等。“推进二项工程”,即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以在全市各地扶持建设工学结合示范学校,工学结合成功模式典型经验交流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程;以对接产业建专业,对接岗位建课程等方法,推进办学水平提升工程。目前,该市各地关于校企合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有43个,中职学校签约合作的企业1122个,建设职教集团11个,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47个。
四、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职校育人质量
师资队伍建设,是中职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具有职教特色的准入制度。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企业经历等三个角度,严把进口关,逐渐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二是构建“研·培·赛”三位一体的职教师资培训体系。搭建“下企业实践研究”、“分专题实施培训”、“入赛场勤练技能”等平台,促进职校教师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与技能结构,实现专业发展。三是健全教师考核激励机制。以《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制定相关机制,引导职校教师在师德、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自我建设。如每二年一届评选市级“优秀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评选成功者享受市级名师、名校长培养人选的待遇。
五、探索职教体系建设,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以专业人才培养规律为依据,以满足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为出发点,对职教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一是开展中高职衔接试点。开展“3+2”、“2+3”、“五年一贯制”等中高职衔接试点。引导学校选择市级及以上重点专业与高职相关专业对接,搭建“中职-高职-本科”的立交桥,为区域经济培养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层级的技能型人才。二是开展了多学制办学。针对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很多中职学校都开展了多学制办学。
自2014年1月开始,该市还将设立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扶持市区中职学校公共实训基地和重点专业的建设以及实训耗材与中职毕业生当地就业奖励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