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平:为数学梦想而执着
来源:优易学  2014-1-24 8:36:40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88年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陈省身教授,1997年从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回国在北大数学学院任教。2012年,王长平回到福建师范大学担任副校长。近日,他又入选我省第三批“百人计划”。

  王长平坦言,数学伴随了他的前半生,回到福建正是他的二次创业,“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为家乡教育事业做点贡献”。

  数学需要坚守的执着

  记者:数学是最基础的科学研究,跟很多学科比起来是寂寞的,在治学的过程中您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

  王长平:研究数学源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有兴趣,才会不断地吸引你,永不言弃地去解决困难,每一次的进步才有最丰美的收获。

  当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家喻户晓,加上我的数学学得不错,因此我当时的愿望就是成为数学家。很幸运,1979年我考进了北京大学数学系,那年我16周岁。最好的师资加上一批当时中国最好的学生,我们一起成长。可以说在数学系本硕7年的学习时光坚定了我从事数学研究的决心。

  但是除了兴趣,更需要以执着的心态去坚守它。就像北大数学1978级的学长张益唐,近60岁了才获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他只是一名美国非常普通的大学讲师,博士毕业后还曾经失业,只能靠打零工为生。但他没有放弃数学,他的研究从未停止,靠的就是这份坚守。(去年5月,张益唐在孪生素数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自然》杂志称赞他敲开了“一个数学界的重大猜想大门”,美国数学学会授予他最高奖科尔数论奖)。

  祖国需要我回国

  记者:您怎样看待个人的发展?王长平:在北大硕士毕业后,我曾经回到福建师大数学系任教两年。但是还是觉得需要深造,于是1988年我考入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师从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1989年,他把我引荐给了柏林工业大学(TU Berlin)的副校长Udo Simon教授。

  应该说,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我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比如硕士生阶段的姜伯驹院士,是位令人尊敬的老师;博士生时期的陈省身教授,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有着非常宽广的胸怀。Udo Simon教授思维宏观,看问题大气,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地看问题。东西方不同思维和文化的冲击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对我数学思维的启发帮助很大。

  我的数学研究在北大奠基,在德国确定了方向,又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如果不是每个阶段都遇见那么多的好老师,使我的数学潜能尽可能地得以发挥,我是不会走这么远的。老师们在许多困难的地方安了梯子,并鼓励我不断向上攀爬。

  记者:当时为什么从德国回国发展?

  王长平:1996年底我拿到了德国的Habilitation(特许任教资格),这意味着我可以在德国找到稳定的教职。时任北大数学学院院长的姜伯驹院士找到我,说学院的老教授都要退休了,专业方向面临断档,希望我回去接过几何研究领域的担子。当时我的一家都已经在德国,但是综合考虑以后,1997年初我携家回到了北大。

  回国就是因为责任感,中国培养了我,北大需要我,那我必须回国。陈省身教授送我们出国时就要求,你们学好了以后,要回来的。当时国内的环境远不及现在,国家的发展刚刚起步,国外大学教授的工资水平也是国内无法比拟的,还是有一批人才毅然而然地从海外回来。

  从德国回来之后,我作为北大一名年轻教师,除了承担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同时开始组织讨论班和带研究生。通过教书的磨合和阅历的增加,渐渐也承担了一些服务工作,北大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北大数学学院副院长、院长,北京数学会理事长,中国数学会秘书长,每项工作都是对我的历练。

  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科学研究需要一流的实验室,而数学更需要数学家之间的思想交流。数学研究中心可以类比于其他学科的实验室。因此,中心成立后,我们开展了很多活动,先后邀请了国内外多名知名院士、教授来校访问,做精彩报告,还举办了多场国际数学学术会议。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