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分批入队是激励教育的好方式吗?
来源:优易学  2014-1-21 14:22:00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五星红旗下的宣誓、敬礼、唱队歌……第一次带上红领巾的激动心情,是许多人童年时光里的难忘记忆。近日,西安一所学校把学生分批入队的做法,却让不少落选的孩子们伤心落泪。入队本是一种荣誉,未想竟成为他们童年记忆里的一次创伤。到底要不要实行分批入队?再次成为争议的焦点。

学校和一些家长的支持观点,并非毫无道理。一次性全入队容易导致入队成为一种形式,让学生有“走过场”心理;分批入队则可激发孩子对红领巾的向往,激励没入队的学生改进缺点,或增强孩子的抗挫能力……然而,分批的做法看似对学生有益,这真的就是激励教育的好方式吗?

根据《中国少年先锋队章程》规定,凡是6周岁到14周岁的少年儿童,愿意参加少先队,愿意遵守队章,向所在学校少先队组织提出申请,经批准,就成为队员;同时队员入队前要为人民做一件好事。可见,能不能成为少先队员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个人是否具有主观意愿,二是客观上是否做了一件好事。从这两个条件看出,鼓励孩子从小处做善事是入队本身具有的激励导向作用。而现实中,人为分批的做法却难免将关系孩子选择权的事与成人的主观意愿挂上了钩。据相关媒体报道,成绩好坏、综合素质、课堂表现、同学相处等均成为不少学校决定孩子是否能第一批入少先队的标准。尤其是人为设置的名额限制,总会让一些孩子不得不降为似乎低人一等的“第二梯队”。

其实,早在1980年就有过“全童入队后少先队还有作用吗”的热烈讨论,最终“全童入队”的组织发展方针在全国遍地开花。因为“中国少年先锋队”本身的性质是群众性组织。1953年共青团也曾公开作出解释:“以‘先锋’这个称呼加之于少年儿童组织,主要是教育儿童学习先锋们的榜样。”可见,少先队主要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而非必须成为先锋模范。

实上,对于一二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纯真无暇的童心是多么珍贵。据相关媒体报道,记者曾就西安小学分批入队的话题进行随机采访,孩子们集体呼唤“一起入队”。这种追求上进的渴望尤其需要尊重和呵护。因此,激励教育首先要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特点。根据应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激励教育是一种唤醒,让学生产生内动力,走出“被成长”进而产生生命自觉——做最好的自己。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激励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是非常重要的两种因素。若分批入队,将孩子置于人为设置的功利标准之下“被考验”,难免使红领巾的“激励”成为孩子头上的“紧箍咒”,不仅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或许还会催生出功利化的“进取心”。

近期,浙江省教育厅宣布废除“三好学生”引起社会对学生评价标准的讨论,建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方向。那么,教育工作者就不应设置更多人为的门槛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而是要把入队的自主权、主动权交给孩子,引导他们在少先队中积极向上、发展特长和个性。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