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两院院士名单公布 7名河南老乡入选两院院士
来源:优易学  2013-12-23 8:39:39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新院士共勉不自居“权威”、“万事通”

  据新华社电  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昨日分别发布,中科院新增选院士53名,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51名。

  中科院的53名新院士是从391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4岁,其中60岁及60岁以下的占85%,年龄最大的是复旦大学77岁的孙鑫教授,年龄最小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5岁的谢毅(女)。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50名。新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9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9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9名。

  中国工程院的51名新院士是从560名有效候选人中产生的,新增院士中年龄最大的是“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设计师、77岁的船舶设计制造专家徐芑南,最小的年龄只有48岁,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广军,平均年龄56.9岁,60岁及60岁以下的42人,占82.4%。51位新当选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21人、研究院所14人、企业11人、管理部门5人。经过此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为807人。

  昨日,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全部签署了院士承诺书,承诺今后将严格执行国家、学部和工作单位的各项规定,认真履行院士应尽义务,珍惜院士荣誉,倡导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提携后辈人才,积极参加学部活动,承担学部任务,促进学部发展。同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取得更多创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则发表了致51名新院士的一封信,对新院士提出八点共勉,希望他们发挥所长,深入工程科技实际,尽量从事一线工作;头脑清醒,婉拒不适当的物质待遇;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谦虚谨慎、不以“权威”自居,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实事求是,尊重同事的劳动和成果,正确处理成果、论文和报奖的署名和知识产权问题;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等。

  同日,中国工程院还发表了致新当选院士所在部门和单位的一封信。信中提出三点建议:一是院士仍是本单位的普通一员,要更加严格要求,对他们的不足及时提醒帮助;二是院士不是“万事通”,应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把有限的精力用在“刀刃”上,不宜在“应酬”中分散精力;三是不要举办当选庆祝活动,也不宜把过高的、不适当的物质待遇加到院士身上,不宜过早地给年轻院士压上行政职务。

  此外,来自美国、法国、巴西、印度等6个国家的9名外籍科学家新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其中诺贝尔奖获得者1名。至此,中科院现有外籍院士总人数为72名。

  中国工程院2013年选举产生了6名外籍院士,其中美国籍4人、澳大利亚籍1人、丹麦籍1人。通过本次增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总数增至45人。

  在豫工作两院院士已达19人

  □记者 谭萍 刘学增 实习生 齐飞 董优

  本报讯  昨日,2013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出炉,在新增选的院士中,据大河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丁奎岭、施一公、张培震、何满潮、王晓东和樊会涛这6位都是咱河南老乡。此外,还有一位在河南学习、工作8年的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聂建国。

  

  6名院士的家乡在河南

 

  这次中科院增选的53名院士、9名外籍院士当中,有5位籍贯是河南,他们分别是:丁奎岭,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籍贯商丘永城;施一公,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籍贯驻马店;张培震,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籍贯信阳淮滨;何满潮,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籍贯三门峡灵宝;王晓东,新增外籍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籍贯新乡。

  在中国工程院增选的51名院士里,有1位籍贯在河南,他就是中航工业集团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樊会涛,籍贯洛阳汝阳;还有1位与河南有着很深的缘分,他就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聂建国,曾在郑州工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任教多年。

  目前在豫两院院士已有19人

  随着新增院士名单的公布,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人数也随之更新。昨晚,记者从省科技厅获悉,据最新统计数字,目前在豫工作的两院院士已经达到19人。同时,我省已连续三届(注:两院院士每两年增选一次)都有新增在豫工作院士,其中2011年3人,2009年2人。而今年新增的河南籍院士,是近几届院士增选工作中,河南入选人数较多的一次。

  施一公炎炎夏日里回母校授课,课后给小校友们签名鼓励。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

  □记者 王灿 文 平伟 摄影

  本报讯  “我可以说施院士是我小学校友吗”、“赞啊!恭喜!向偶像致敬”……昨日,施一公登上了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一时间论坛、微博“沸腾”了,他的学生、老师、同事、老乡纷纷送出自己的祝福。

  人物名片

  施一公

  年龄46

  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

  籍贯 河南驻马店

  专业 生物物理学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

  每年都会回母校给同学们讲课

  他,是世界着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讲席教授。

  他,2007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9年,入选第一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

  他,2008年至今,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

  他,2010年11月3日开始担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除了清华大学外唯一的一份“兼职”。

  他就是施一公。施一公虽然荣誉、头衔众多,但在同事和学生的印象中,却丝毫没架子。

  在郑州出生的他,2岁半随父母下放到驻马店汝南县光明公社(现老君庙乡闫砦村),后来又搬到驻马店镇(现驻马店市)。在那里,他度过了童年和小学,上初中时回到郑州。

  去年6月16日,施一公回母校河南省实验中学后承诺:每年努力抽出时间回母校给同学们上两天课。施一公信守承诺,这两年他都抽空回到了母校——给高一、高二的学生讲课,与老师座谈,与同学们一起到食堂就餐……

  今后十年内,每年都有大成就

  目标

  1984年施一公被保送到清华大学,1990年赴美留学,36岁成为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历史上最年轻的正教授。

  当清华大学找到他时,他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全职回清华。

  为了留住施一公,普林斯顿大学可谓不惜一切代价:他的实验室面积是全系40多位正教授中最大的,整整一层楼;他的科研基金是系里最高的……施一公委婉拒绝。“这是一个很自然的决定。美国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地方,它不是自己的祖国。”

  施一公并不是那类“明星科学家”,但却两度成为社会焦点。

  上一次,他放弃千万美元的优厚科研待遇,从普林斯顿大学辞去终身教职,在美国引起震动。再一次,是在中国。2011年12月9日,2011年度中科院院士增选名单发布,施一公落选。

  今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美国双院外籍院士。同年9月,还获瑞典皇家科学院爱明诺夫奖,奖励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这是该奖设立35年来首次颁给中国科学家。

  面对这些热点事件,他很少谈及,只是曾表示过,一个学者如果把当院士作为终极目标,未免太狭隘了。

  对于更加长远的目标,施一公曾毫不讳言:“今后10年内,每年都会有一些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成就,每两三年都可以有在科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的成就出现在清华。”

  “我希望大家不要过分突出院士这个头衔。”施一公当选中科院院士后说,“今后无论在什么场合,我都希望大家继续称我为教授,而不是院士。”

 

  资料图片

  □记者 王灿

  人物名片

  丁奎岭

  年龄47

  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

  籍贯 河南商丘永城

  专业 有机化学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本报讯 在河南,吴养洁是“第一”——他是建国60多年来,河南省本土培养的第一位科学院院士。而十年后的今天,他的学生——丁奎岭,当选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师生双院士,堪称佳话。

  得知当选的消息后,他在河南的同学,为这个上学时就是“尖子生”的老乡感到由衷欣喜。“前面的路很长,还需继续努力。”接到祝贺的电话后,丁奎岭如是说。昨天下午,商丘市政府驻上海办事处主任王硕东出差途中得知这个喜讯,第一时间通过相关渠道向丁奎岭转达了家乡人民对他的祝贺、祝福。

  47岁的丁奎岭是河南省永城市人,1981年9月~1985年7月就读于郑州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9月~1987年7月,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吴养洁院士,获理学硕士学位;1987年9月~1990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研究生,导师吴养洁院士,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10月~1998年11月,任教于郑州大学化学系,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

  如今,他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欧洲有机化学杂志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因为成绩好,本科毕业、保研留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之后由于成绩优异,直接攻读硕博连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成绩突出的他29岁破格晋升为教授。”在他研究生时的同班同学、曾经的室友——郑州大学化学院与分子工程学院副院长杨贯羽眼中,丁奎岭除了一直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外,想像力、创造力非常强,业余时间也不忘参加体育锻炼。

  杨贯羽回忆到,读研时,他们寝室的学习氛围非常浓,经常相互“攀比”学习,丁奎岭是最突出的一个,也是每天回寝室最晚的一个人。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丁奎岭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获2002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建立“组合不对称催化”方法、实现不对称氢化等多类反应的非均相催化和催化剂的循环再利用……因为这一系列的成就,丁奎岭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的称号。

  当谈到上海有机所的发展目标时,丁奎岭曾表示,期望通过5~10年的努力,力争解决有机化学领域中的若干重大科学问题,突破一批关键技术,掌握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解决一批制约我国相关行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支撑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研究所的整体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发展。

  “家乡教会我吃苦耐劳、锲而不舍”

  张培震将这些品格带到科研中,他认为实践是科研创新灵感之源

  人物名片

  张培震

  年龄57

  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

  专业 地震动力学

  工作单位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本报讯 地震科学,似乎离我们很远,但昨天,地震科学又一下子离我们很近。

  昨天,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院士名单公布,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张培震就是咱们河南老乡。昨晚8时许,大河报记者联系上张培震时,他仍在忙碌着。得知是家乡的媒体,张培震爽快地“挤出”时间接受采访。

  1955年,张培震出生于信阳淮滨县。

  21年后,他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被推荐至长春地质学院。张培震曾笑言,大学时是地震地质专业选择了他。可考研究生、读博士、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他却主动选择了地震地质。这之后的岁月,他更是一直坚守着地震科学。

  长期以来,张培震从事地震地质和新生代构造地质研究,在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变形、青藏高原生长与动力学、活动断裂习性与强震复发规律、新构造与气候变化、利用GPS技术研究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在国际有关领域形成了较大影响。

  这许多年,张培震的父母不了解儿子从事的科研项目,“但他们一直为我感到骄傲”,张培震说。

  1976年从河南走出去读大学,张培震心里一直惦记着家乡。

  这些年,他每年都要回来看看,回家里看望父母。张培震说,家乡教会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和锲而不舍。

  而他更是将这些品格带入到科学研究中,直到现在。为获取第一手资料,张培震一直坚持在我国西部地区的新疆、青海、甘肃和宁夏等地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但他认为,实践是科学家科研创新灵感的源泉,这是一件快乐的事。

  如今,从河南小县城走出的张培震,已经是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地震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学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此次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培震只是感觉“工作得到了科技界的认可,以后还要继续努力”。

  樊会涛鼓励年轻人投身航天科学

 

  这里有个人梦想,也有强国梦

  樊会涛在实验室工作(中航工业导弹院供图)

  □记者 刘学增

  人物名片

  樊会涛

  年龄51

  2013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

  籍贯 河南汝阳

  专业 机械与工程运载学

  工作单位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本报讯 “谢谢来自家乡媒体的祝贺,谢谢!”昨晚8点多,大河报记者致电樊会涛院士时,他谦和地连连道谢。樊会涛是此次中国工程院新增院士中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如同他所从事的空空导弹事业一样神秘,在无所不能的网络世界,关于他的信息寥寥无几。昨天傍晚,当记者拨通樊会涛的电话时,他正在往北京出差的途中,记者在电话这头能感受到他的欣喜。

  除了在西北工业大学读书求知的日子,樊会涛大部分时间都在中原度过。1986年4月研究生毕业后,他回到家乡从事导弹研发事业。

  “我老家是汝阳的,到目前为止,我人生大部分时间也是在洛阳度过,算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谈起家乡,这位从农村走出一步一步攀登到科学高峰,把我国空空导弹事业带入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透着汝阳乡音的普通话中充满了对熟稔土地的浓厚乡情。

  “河南给我帮助最大的是一个‘实’字,淳朴,踏实,不仅是做人,对于导弹这项讲究精密的事业尤其重要。”樊会涛说。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武器技术首席专家,“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重大贡献奖”、“航空报国特等金奖”获得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国防科技成果特等奖1次、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国防发明专利3项……刚迈过51岁门槛的樊会涛,现已是中航工业集团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总设计师。

  诸多荣誉背后,也只有他知道,里面倾注了多少孤独忍受和不眠之夜。枯燥繁琐的数据,紧张重复的试验,占据了他20多年科研生活的绝大部分。当选院士的消息公示后,他收到了很多祝福。其中,让他最欣慰的是来自母亲的肯定。“我跟母亲说了这个事儿,她非常高兴!以前娘只知道我是做导弹的,没想到靠这个也可以成为院士。”回忆起那一刻,有谦谦君子之风的樊会涛依然感到温馨。

  其实,导弹事业并不是他最初向往的职业。“说实话,当时不太懂,没什么很明确的想法。”樊会涛表示与空空导弹结缘始于一连串的偶然。报考大学时,他甚至连专业都没有填写,就被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发动机专业录取,后来更是“半梦半醒”地投身了属于“机密”的导弹事业。入行后,从国防到高科技,从前辈的指导到同事的勉励,使他不仅爱上了导弹事业,而且为之忘我奋斗至今。

  对于河南年轻一代,他也有话说。“前几天‘嫦娥三号’成功软着陆月球表面,那背后支撑的团队可都是以年轻人为主啊!”樊会涛说,现在我们国家航空航天事业正在飞速发展,未来一定还有更多的大项目,这需要一批又一批的新鲜血液。他希望对此感兴趣的年轻学子不要错过机会,因为这里既可以实现个人的“梦”,也可以实现“强国梦”。樊院士以他自身的成功经验激励着莘莘后生。

  老师、同学回忆王晓东的“青葱岁月”

 

  当年是学霸,也是体育达人

  2004年师大附中50年校庆,王晓东回到母校与学生们合影。(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供图)

  □记者 任磊

  人物名片

  王晓东

  年龄50

  2013年中国科学院新增选外籍院士

  籍贯 河南新乡

  专业 生物化学

  工作单位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本报讯 同学眼中的他很聪明,老师眼中的他独立思考能力强,整个中小学时代,他都在新乡度过——王晓东,现在成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大陆几十万赴美留学生中,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

  在初、高中同学李静生眼中,王晓东从小就是特别的聪明。“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觉,我们学校都知道”,李静生说,“他学习其实没我们用功,但成绩比我们好。”1979年-1980年期间,任王晓东师大附中高中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李天刚回忆,“他很全面,总成绩当时稳定在班里的前三名,数学和英语特别好。”

  因为家庭的变故,王晓东从小跟着姥姥长大,姥爷是新乡市三中的英语教师。“晓东初中英语成绩好,可能跟这也有关系。他不死学习,思维活跃,也很爱看书。”李天刚说,当年班上46个学生中,45人考进大学,“现在这些同学里,有的在国外教书、搞科研、开公司,成就都比较高。 ”

  令人吃惊的是,少年时代的王晓东还是“体育达人”。李静生回忆,王晓东曾拿过河南省少年组60米的短跑冠军。“高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的运动会,拿了三级跳远的第一名,还参加过新乡市的比赛。”李天刚回忆说。

  李天刚认为,王晓东的成功,最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意志坚强,二是目标明确。“他的数学特别好,做题一般不爱用常规方法,遇到难题一般会先自己思考,不爱依赖人。”在李天刚看来,中学时代养成的独立思考习惯,对他日后的科研工作帮助很大。

  1980年高考后估分,李天刚认为王晓东的成绩能上北大或者清华,但保险起见,最后报了北师大。“后来分数下来,他也确实能上北大、清华”,李天刚说,“但北师大生物系,他自己很喜欢,也就没感觉到什么遗憾。”

  大学毕业后,王晓东曾有留校任教的机会。当时他回新乡和李天刚商量,李天刚建议他搞科研。

  李天刚告诉记者,王晓东为人很低调,回新乡参加校庆时,除了做报告、同学聚会,谢绝了一切公务活动。“我问过晓东,他说感谢家乡的哺育和关心!”

  追逐土木工程“强国梦”的聂建国

  生于湖南,与郑州有8年缘分

 

  工作中的聂建国

  □记者 谭萍

  人物名片

  年龄55

  2013年中国工程院新增选院士

  籍贯 湖南

  专业 土木工程

  工作单位 清华大学(曾在郑州工学院任教)

  本报讯 “我校校友聂建国当选201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昨天下午,郑州大学官方网站的首页上,迅速“闪动”出这样一条最新信息。这位出生在湖南的院士,曾和郑州有着8年的缘分。

  1982年2月-1984年12月,聂建国在郑州工学院(现已并入郑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1月至1989年2月在此任教。在南斯拉夫铁托格勒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攻读3年的博士学位后,他于1992年3月回到郑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系任教,直至1992年11月。

  如今,聂建国是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结构工程研究所所长、结构工程与振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土木工程系和建设管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院士的聂建国很低调,但网络中信息的更新已“势不可挡”,昨天下午,百度百科已在聂建国个人简介的最前面加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聂建国一直在攀登土木工程领域的高峰。今年1月18日,他带领的研究团队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聂建国团队瞄准新型大跨重载组合结构这一前沿课题开展持续研究,最终解决了传统大跨重载结构的多项瓶颈难题。聂建国坚信,组合结构必将在实现土木工程“强国梦”这一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