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推进基层就业 提供优质服务
来源:优易学  2013-7-16 22:14:12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近年来,安徽医专党委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深入推进“一把手工程”,构建就业组织体系,定期研究部署就业工作,校内各部门通力合作,强化目标管理,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监督、有奖惩的就业工作机制;突出以面向城乡基层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2年共提供就业岗位近1.1万个,与毕业生比例为2.75:1。初级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城乡基层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及签约率不断攀升。学校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为毕业生提供优质就业服务,于2010年成功跨入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行列,荣获 “2012-2013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荣誉称号,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专科院校。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面向城乡基层

    学校坚持面向城乡基层的办学定位,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为安徽省每一个乡镇卫生院培养一名卫生人才”。学校先后三次组织了大规模的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专业调研,了解人才缺口,分析岗位任务,明确培养目标。

    分管就业校领导定期走访我省及周边省份县级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开展调研加强联系。学校现已与我省五河县、岳西县、石台县、东至县和南京六合区、淮安市清浦区等卫生局及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供求市场。各系部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临床医学系打破传统的“2+1”培养模式,第三学期即进入医院早期接触临床;医学技术系加强了与医院和行业企业的产学合作;药学系实行了校企联合办学。通过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边理论学习边接触行业实际,了解城乡基层卫生单位和行业的现实情况,掌握城乡基层单位和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为毕业生能“走下去”就业,并“学有所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学校连续七年举行毕业生基层就业论坛,邀请了城乡基层用人单位和在基层就业的优秀毕业生来校座谈,探讨培养基层“用得上,留得住”的毕业生的有效措施,分析掌握基层单位的人才培养需求。金寨县天堂寨镇卫生院卜院长在给同学作“走向基层就业”专题讲座中说:“现在的农村需要你们这样的人才,到基层你们可以大有作为,到了基层将来你们事业有成。”

    近年来学校以重点专业为龙头,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临床医学系以基层医疗岗位需求为导向,参照执业助理医师准入标准,形成了以培养“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为特点的“早期接触临床、实施床边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截止2012年10月,学校累计共为乡镇卫生院等农村卫生机构培养了专科层次卫技人员2577人,农村在岗成人大专学历教育2728人;毕业生到乡镇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比例从2005年的18.11%上升到2012年的76.7%。

    药学系实行了以校企深度融合、产学联动为特点的“双轮实训,学训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生产岗位任务和企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积极开展课程改革与订单培养,先后与立方药业等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学校具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授予的职业技能鉴定站一个,同时是卫生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授权鉴定考点,先后开设了1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共有5789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医疗保险实务专业、护理专业、药学类专业“双证书”通过率达到100%,部分学生具有三证。学校高度重视职业资格准入制度,2011年有835名应届护理毕业生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书,考试通过率达到97.3%,居全省同类学校首位。

图片1

    校团委每年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赴省内县以下乡镇卫生院和医疗卫生机构,了解农村基层卫生工作现状和人力需求,并在校内组织社会实践报告会,谈到基层服务的所见所得。2011年安徽省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上,安徽医专以一名在校大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的亲身经历为背景创作的情景剧《白莲花的约定》,弘扬了医学生扎根基层的主题,获全国二等奖、安徽省一等奖。

图片1

    学校党委工作部具体负责选聘生工作,加强对学生干部素质教育,培养服务基层的意识;联系有选聘生的乡镇作为学校“三下乡”和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帮助他们支持当地的基层卫生事业;组织选聘生回校作报告,培养服务城乡基层意识,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干部加入选聘生行列,四年来有20名优秀学生干部去各地任职。口腔系鞠红阳同学正是去安徽歙县的社会实践的经历,使他放弃回东北家乡优越的工作条件,去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服务基层。

    学校深刻理解“教授治学”的核心内涵,注重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着力培养信念坚定、志向远大、具有服务基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的大学生。学校专门研究重组相关教研室,成立了思政部统管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分设就业指导教研室、创业教育教研室、素质教育教研室和心理伦理教研室。通过非专业素质与专业素质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推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基层就业观形成的有效结合,培养了具有服务城乡基层意识的专业性人才,激发了学生在基层创造美好未来的愿望。

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校领导高度重视创业教育,亲自主编创业教材《创业之路》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导航》。学校明确要求各专业应将创新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重点在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优化就业指导课程,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环节(10学时)列入到学校必修课《就业指导课》,形成“职业规划”、“创业教育”、“就业指导”、“职场教育”四大板块全程化教学体系。

图片1\

学生获得专利证书

    学校重视对创业师资的培养,每年均举办5次以上专题培训会议,1次辅导员暑期培训会。目前学校已有23名高、中级职业指导师;经人社部门培训认可,其中5名教师获创业意识培训师资格,2名教师获创办企业培训资格,13名教师获得创业模拟实训师资资格。三年来,开展了创业意识培训(GYB培训)3120人,开展创业模拟实训180人。2012年3月成立创业孵化基地面向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团队,致力服务大学生创业企业的孵化培育,坚持市场化运作,通过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物理空间、配套设施和创业扶持,降低创业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帮助大学生创业企业成长发展,鼓励更多的大学生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学校注重毕业生的创业状况分析和跟踪调查,建立创业毕业生档案,挖掘和树立的大学生创业典型。邀请了眼视光技术专业毕业生郑婉、姚俊等创业典型毕业生回校宣讲,宣传了创业典型;举办了创业讲座18场,宣传了国家创业政策和环境;多渠道搭建课内外实践平台等。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了学生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推动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正在形成。

图片1

安徽医专承办全省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现场

    学校连续七年组织参加职业生涯规划暨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最佳组织奖1次、全省最佳组织奖6次,学生取得了7金、11银、22铜、全省规划设计之星的好成绩。2011年校内创业大赛环节中该校率先引入模拟商战环节,使学生熟悉商业流程,培养创业意识,规划了创业路线。在大学生“双百”创新创意科普大赛中,两年来共有151名学生通过系里推荐参加比赛,提交作品106份,并选择20名获奖学生在系部进行了作品展示,点燃了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营造了创新创业氛围。2012年学校首次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即获得2组优秀奖。

    护理专业结合专业技能教育,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每年开展“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活动,五年来共计创意作品1932项,其中217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39项正在专利申请受理中。截止2011年获合肥市知识产权局给予的专利补助30.4万元,《安徽青年报》以“一个系学生四年获得217项国家专利”为题目进行了专题报道,2012年8月《安徽日报》介绍了护理系学生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医用电子仪器与维护专业借助省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挂靠学校的优势,推进“产学合作”,在导师指导下组建兴趣小组,开展创新活动;口腔医学专业与义齿加工厂合作办学,将企业引入学校,建立校中厂实训基地,设立创新技能大赛;这些做法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就业指导和服务

    为适应新时期高校就业工作的需要,学校率先创建大学生职业发展咨询中心和素质教育教研室,形成了“以就业指导课程为主,以职业咨询为辅”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每周开展团队咨询活动,集中解决学生普遍出现的职业发展与就业困惑;开辟系统的“医专讲堂”活动,统一谋划学校的讲座和论坛,提升学生人文素质;开放职业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测评、“一对一”咨询服务。三年来先后开展团队咨询讲座75次,医专讲堂12次,个体咨询589人次。

    学校组织辅导员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库,实施“一对一”个性化就业指导与服务。2011年对611名双困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补助30.5万元。列出“双困”毕业生名单,制定详细的帮扶计划,开展就业援助。如口腔医学系对小儿麻痹症的毕业生薛五玲实施就业援助,帮助其在砀山县第四人民医院谢集分院就业,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公共卫生系对有Ⅱ型糖尿病的双困毕业生纪其威进行帮扶,使他在淮安市淮阴区五里卫生院就业。

图片1

    学校在校就业指导中心设立安徽医专英国校友会办事处,对部分有境外就业意向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截止至今共有74名毕业生赴英伦实现了就业。已连续七年承办全国医药类专科毕业生就业市场安徽省分市场,同时学校不定期开展中小型招聘活动,举办校内小型招聘会。重视并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使网上招聘常态化,实现远程面试。每年共计发布招聘信息200余条,提供岗位数2000余个,每条信息点击率平均达到200余次。

设立就业保障体系,确保完成就业工作目标

    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为主任的就业指导委员会,下设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主抓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办事机构,各系部分别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一级抓一级的就业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强化就业工作组织领导,学校采取有力措施,校党政领导靠前指挥,班子成员责任分工至系部,确保各系部就业工作的顺利完成。

    学校就业总体工作按计划进行,形成有目标、有计划、有监督、有奖惩、有总结、有交流的就业工作机制。每年评选出校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从2005年来共计发放就业奖励经费44.85万元。学校就业专项经费开支每年均占在校生学费总额的1%(33万元)以上。学校设有专门的就业网,及时发布就业信息,并嵌入全国大学生一站式服务系统。

        安徽医专以抓培养型基层人才、推进面向城乡基层就业为目标,以抓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业能力为重点,以抓完善服务体系、提供优质就业指导服务为根本,深入落实“一把手工程”,设立就业保障体系,圆满完成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面向城乡基层办学定位得到进一步凸显。2013年我们将继续开拓奋进,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约通讯员:程洁)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