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大学张彦龙博士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纪实
来源:优易学  2013-7-15 12:58:06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张彦龙博士在雪域高原的黑木耳富民情怀
——黑龙江大学张彦龙博士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纪实

  走进祖国西南——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的藏族农民巴桑家,就会看到宽阔的庭院里摆满了人工种植的黑木耳,那一朵一朵长势喜人的黑木耳,与西藏高原盛开的雪莲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似朵朵黑色金花铺在地上,从巴桑那兴奋的神情和愉快的话语中得知,这院里的黑木耳可以实现一笔可观的收益,而且相信这黑木耳干品将来一斤卖到一千元不是梦,他坚信这一技术将实现阔步奔小康的梦想。他说,这一切都得感谢黑龙江大学张彦龙教授及他所带领黑木耳产业援藏科技服务团队。

援藏情怀成为使命

  2010年10月,当时被省委下派到东宁县任科技副县长的黑龙江大学教授张彦龙博士,当得知科技部组织全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开展“两服务行动”援藏工作时,他睿智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心中燃烧起火一样的创新创业激情,他要将黑木耳产业的技术服务从“塞北江南”东宁县播撒到雪域高原,为开辟中国黑木耳产业新天地做出自己的努力。张彦龙博士牵头组成了由黑龙江大学微生物学专家和东宁县食用菌技术服务人员、乡土专家参加的“两服务行动”黑木耳产业援藏项目工作组,克服高原地区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在短短四个月时间内,先后三次带领工作组深入到西藏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进行工作考察、项目接洽、项目组织与实施等工作。

  林芝地区是中国的第二大林区,有着天然的食用菌栽培条件与优势,但是食用菌产业一直处于原始落后阶段。张彦龙一行从拉萨驱车五百多公里到达林芝后,一方面为当地的丰富资源和条件感到惊喜,另一方面为当地藏族同胞采用木椴栽培生产黑木耳的落后方式、浪费木材资源感到惋惜和着急。他描绘的袋料栽培黑木耳产业的诱人前景深深地吸引了藏族同胞。然而,一连串的疑问都打在当时接洽的时任林芝地区科技局局长牛云生的大脑中。几个人要无私奉献援助西藏这事情是真的吗?几个技术人员来看了就谈事情、要干事情是不是有什么别的企图?技术援藏搞黑木耳产业是否真的可行?

  任何事情都是以事实为依据的。项目组的同志深入到林芝地区科技实验基地、米林县米林镇帮仲村、科技特派员巴桑家中对当地黑木耳栽培及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经过对当地的黑木耳产业调查,与区、县、镇、村各级干部座谈,同藏民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种植黑木耳资源丰富,环境优越,效益极佳。但是当地黑木耳栽培技术还停留在木椴种植阶段,管理粗放,木材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如果将黑龙江的黑木耳栽培技术服务模式引入西藏林芝地区,不仅会尽快提升林芝地区黑木耳栽培技术含量、单元产量,将木椴黑木耳种植直接提升到袋料黑木耳栽培阶段,而且非常有利于当地森林资源的保护,成为一项科技富民的支柱产业。

  项目组对藏族同胞发自内心的真诚,对事业的必胜信念,对工作不辞劳苦的态度,以及对林芝地区发展黑木耳产业广阔前景的分析打动了西藏地区科技系统的同志。时隔不到一个月,林芝地区科技局牛云生局长率考察组来黑龙江考察黑木耳产业,先进的黑木耳产业技术、较高的黑木耳产业效益、完善的黑木耳产业服务体系深深地吸引了考察组一行的每一位成员。牛云生局长高兴地说,与黑龙江大学进行黑木耳产业服务进行合作对接,是真正找对了地方。

  当年11月,项目工作组再次入藏,驱车二千多公里深入林芝地区和日喀则地区进行更加深入的实地考察。黑龙江大学与林芝地区科技局达成了在西藏地区建设林下资源综合开发服务平台的工作意向,从而实现面向西藏林区,利用丰富的农林资源扩大黑木耳产业的辐射面,大力发展黑木耳种植产业,为当地藏族同胞、林区职工和边境地区百姓共同富裕提供优质服务的工作目标。同时明确落实了一期工作所需要的原料、物资、菌种及栽培管理所需要的设施、人员、场地;确定了菌包生产与田间管理的技术服务合作模式。

  就这样,张彦龙博士将黑龙江的黑木耳产业技术服务与“西藏江南”的林芝地区成功实现了对接,在祖国两个完全相反的地理方位找到了两个地区共同的富民产业与合作点,一个将黑木耳种到雪域高原上的科技情怀成为了一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服务祖国西南边陲的光荣使命,成为技术转移合作服务的一个突出案例。

努力耕耘喜见成效

  西藏林芝地区过去一直没有栽培黑木耳的相关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项目组和林芝地区科技局共同研究决定,与米林县联手合作,率先建设黑木耳产业示范基地,攻克高原地区黑木耳产业化种植的关键技术,然后再大面积推广。从2010年11月起,黑龙江大学黑木耳产业援藏团队一行4人开始长驻林芝地区,转战林芝八一镇和米林县各个镇村之间,开始了黑木耳项目的推广工作。

  工作组已经在林芝地区完成了二轮试验,开展了菌种生产到田间栽培一体化的技术试验示范。其中菌包厂的选址问题是首要问题。由于黑木耳的生产从试管菌种到二级菌种再到栽培种每个环节都是紧密相联的,时间安排也是一环套一环,马虎不得,如果错过了其生产环节的最佳时间,对后面造成的影响将是不可逆的。队员们从决定对县农牧局废弃在米林四村的农场厂房进行翻新,到完成建设10万袋的大棚培养室工程,仅用了2个月的时间。大家吃住在建设第一线,每天参与并指导建设。牛云生局长说“这帮人干活不要命太让我感动了!”

  生产黑木耳的很多设备,在当地根本没有销售,为了不耽误生产,张彦龙就联系黑龙江的菌用物资销售商,反复协商降低成本,以出厂价发货,仅此这一项就节约2万元的成本。大型设备粉碎机,筛料机等不能整体运输,必须分割后进行运输,团队成员刘丕顺凭借自己多年经验,在短短2天内就完成了设备的焊接与组装。

  11月份的林芝已经进入冬季,虽然最低气温只有零下13度,但由于没有暖气,阴冷潮湿,几名队员的手脚都冻坏了,再加上冬季高原的氧气更加稀薄,对于东北人来说并不好过。就是在这种条件下,大家开始了栽培种的技术培训与生产示范。当地的农牧民过去从来没接触过黑木耳的生产,对这方面的技术可谓一窍不通,怎样使大家快速准确的掌握这项技术,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关键问题。语言不通,就由一名精通汉语的藏族干部进行现场翻译;技术不懂,队员们就手把手的教;在菌种培养时,队员们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栽培种良好的生长。

  然而在菌种生产的第三天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虽然按照内地灭菌方式对菌袋进行蒸汽灭菌,但前期生产的菌袋仍有40%出现杂菌污染的现象。一个晚上大家没睡觉,找出的原因就是高原地区水沸腾的温度只有92度,如果按照内地的灭菌时间达不到完全灭菌的效果。队员们采用简易灭菌锅灭菌并分别设置了几个灭菌时间,同时与用高压灭菌锅灭菌效果进行对比,从而筛选出一种灭菌效果最好同时最节约能源的方法。

  经过34天,完成了10万袋栽培菌种的生产。

  经过50天的菌种培养,菌种陆续长满袋。

  全县共设置34个栽培点,分布在全县8个乡镇,为了不耽误进度,项目组事先分成三个组,对栽培点的地块按要求进行做床、平整同时还按栽培规模挖建了蓄水池。

  2011年4月24日,开始了第一批3万袋菌种的发放,菌种分别发放到米林四村、多嘎村和南伊琼林村。7天后对发放到三个村的菌袋进行开口催芽。

  5月4日开始第二批4万袋菌种的发放,分别发放到邦仲村、岗嘎村和鲁霞村。

  最后一批菌种5月15日发放到派镇和卧龙,同样是7天后进行开口催芽,催芽期间要经常观察温度,防止温度过高,烧死菌丝。

  由于种植户都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技术,为避免出现差错,队员们每天都会挨个栽培点走访观察,及时纠正不正确的管理方式。栽培点中的派镇距离县城90多公里的山路,驱车往返一次要4个小时。

  菌袋催芽完成后,开始进入全光管理阶段,技术要点是在合适的温度下喷雾状水。队员们反复跟农牧民讲解和示范温度计和喷水设备的使用方法,但是在栽培户的实际操作中还是出现了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派镇的栽培户因蓄水池缺水抽水泵损坏了,队员们就及时将抽水泵修理,并和栽培户罗布讲解注意事项;米林四村、琼林和多嘎村,已进入头茬耳采收了,队员们一户一户地告诉菌农怎样采耳,什么样的耳可以采;有些栽培户将采收下来的鲜木耳堆放在家里,队员们就帮助他移放到阳光充足通风的地方,防止腐烂并及时晒干存储。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项目组在米林县境内共完成了20万袋菌包的生产和在全县8个乡镇的试点栽培工作,截止目前为止已生产出干耳1.8万斤,按每市斤150元的最低保守价估计,可创收270万元,扣除70万元的成本,净利润达200万元。在张彦龙教授的倡导下,米林县对当地产黑木耳进行了地域品牌注册,当地产的优质黑木耳将统一以藏耳品牌打入市场。

  在林芝地区所生产的黑木耳色黑肉厚,口感极佳。张彦龙博士对藏耳与内地市场上销售的黑木耳进行了功能成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藏耳中所含有的Ca、Fe、Zn等人体所需微量元素远高于内地市场上销售的其它黑木耳,而且,其它营养指标如维生素、氨基酸等均优于其它木耳。藏耳具有绿色、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等优点,是内地黑木耳无法比拟的。

服务产业形成机制

  张彦龙博士说:黑木耳的技术服务必须围绕产业来做,我们的服务必须要面向千家万户,我们的使命是服务中国的黑木耳产业。

  他所想的就是怎么样努力拓展黑木耳援藏渠道、创新模式,建立和推动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如何能把黑木耳产业发展成为帮助西藏林区藏族同胞兴边创业富民的造血工程。

  必须要有互利多赢的利益分享机制。他认为,黑龙江大学与林芝地区搞黑木耳产业合作,并不是单纯有利于林芝地区,可以帮助林芝地区利用丰富资源发展黑木耳产业,提升当地西藏同胞的生产生活水平。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多地了解西藏高原地区的黑木耳菌种品质与栽培环境,将黑龙江的黑木耳人才输出,让黑龙江人去西藏开展黑木耳种植技术服务。此外,我们还可以实现祖国东西黑木耳产业技术合作,有利于促进我们国家黑木耳更好品质、品牌的培育。因此,无论是从国家的政治层面上,各方的利益层面上,还是事业发展的层面上都是互利多赢的。

  必须要有责任明晰的推进落实机制。他提出了合作共建三个不同层次的技术服务体系:由黑龙江大学组成专业的科研团队,负责新品种的培育和新产品的开发;组织省内专业技术服务人员到林芝地区建立食用菌菌种中心,现场指导和人员培训,培育当地所需菌种;林芝科技局、米林县政府组织以林芝地区科技特派员为主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共同参与黑木耳的人工种植,逐步在区域推广。2011年初,张彦龙就组织人员先期完成了第一批四万袋菌包生产,将林芝与黑龙江两地的各自菌种在两地交换进行生产试验,探索两地品种在不同地域的适应性。现在黑木耳种植已经成为林芝地区和米林县的科技富民的亮点工程,区县两级高度重视整个产业链条的开发,一致同意在完成项目的二期试验后全面推广,建立规范化的加工工厂,使生产过程最后阶段实现“傻瓜”化,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衍生项目,给予最大的人力和资源上的支持。

  必须要有跟踪落实的长效服务机制。项目组已为林芝地区带去28个优质黑木耳菌种并进行二级菌种的生产试验,提供了《无公害黑木耳标准化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并面对面一对一地进行操作实施。他们通过黑木耳菌种的不同分离方法进行系统地生物学鉴定,采集西藏野生木耳进行分离,筛选出了“黑大一号”优良菌株,非常有望成为适合西藏地区栽培的具有多抗性能的优质主打当家品种。

  西藏自治区科技厅、林芝地委、林芝地区科技局对张彦龙博士带队开展黑木耳产业援藏工作非常满意,先后三次给黑龙江大学发函表示感谢,表示将“举全力完成前期试验,不辜负黑龙江省高校科技人员支援西藏科技工作的良好心意,把重点做成亮点,把亮点变成林芝地区经济的增长点,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又一典范,创造黑木耳生产基地,打造全国黑木耳品牌,为林芝地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作出贡献”。

  张彦龙教授作为我省教育战线的高层次人才,将我省先进的产业技术服务带到了青藏高原,使黑木耳之花在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灿烂地绽放。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