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文章:满眼生机出广工
来源:优易学  2013-7-14 8:48:49   【优易学:中国教育门户网】   资料下载   网上书店
 
 满眼生机出广工

——访广东工业大学校长陈新

范宏国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有一所省属重点大学,近两年来,该校犹如一颗闪亮的新星冉冉升起,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她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2010年被评为全国产学研结合工作先进单位;2011年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2013年该校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相关的31个本科专业,在广东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第一批招生。尤其是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一等奖2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2名,总分在全国560多所参赛高校中排名第28位。她,就是广东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为什么能在强手如云的高等教育领域中,脱颖而出,乘势而起呢?日前,我们专访了该校校长陈新。
            

  1.创新驱动启宏篇

  广东工业大学坐落在我国南方历史名城广州,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法、艺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现有19个学院,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含MBA),7个学科教授评审权,3个省攀峰重点学科一级学科,7个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5个省特色重点学科二级学科,有工程硕士(涵盖17个学术领域)、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管理硕士3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同时有83个本科专业,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数47000多人,其中本专科生42000余人,研究生5200余人。并招有不同层次的成人学历教育学生、港澳台生和外国留学生。已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说起广东工业大学,在广东有口皆碑;在业界有目共睹。凡了解广东工业大学的人都说: “广东工业大学的教育质量过硬,学生综合素质好,毕业生‘好用、实用、耐用’。”也有人说:“广工大”真了不起,他们近几年不仅成功地实现了技术创新、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四位一体,整体支撑了地方产业转型升级,而且也为自己的长足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广工大”仅在2012年,IC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与学校的联合申报项目就达22个。共获批经费3643万元,2012年获得国家基金立项数比2010年增长146%,到校科研经费3.5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其中,到校经费的三分之二来自于经济转型升级紧密结合的工业界。日新月异的成就,与日俱增的业绩,令人无不感叹。但当我们把目光转向该校校长陈新时,陈校长却平静如水,意犹未然。他缓缓地说:过去几年,我们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校领导班子团结一心,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努力,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离我们的目标还有差距。如果要说经验,我感觉我们一个重要的体会是:审时度势,紧紧地抓住了“广工大”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机遇,通过创新驱动,实现了三次大的跨越。第一次机遇是199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将广东工学院、广东机械学院、华南建设学院东院三个大学合并组建成广东工业大学。三校合一,资源重组,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效果。第二次机遇是2003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建大学城,“广工大”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进入了大学城。当时“广工大”拿的土地面积较大,给的贷款额度较多,并且广东省政府替“广工大”还的钱也较多。这样,“广工大”有了一个集中、完整、主体的校园,仅就建筑面积就达100多万平方米。第三次机遇是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十二五规划”。陈新讲,此次机遇不仅给“广工大”的发展带来了一个巨大的空间,同时也给“广工大”的创新驱动、重点突破、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驱使动力。“广工大”是以工科见长的多科性大学,又是广东省属重点支持的大学。学科设置与广东市场紧密对接,涵盖了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中的八大支柱产业。面对国家和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广工大”岂能袖手旁观?机遇千载难逢,责任重于泰山。面对大好势头,陈新说,只有扣住这个机遇的脉络,实现与广东经济发展深度融合,跟上广东经济产业转型升级这个节拍,那么,广东经济转型升级成功之日,就是“广工大”的转型升级成功之时。由此,一个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地发展 “广工大”的路线图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2. 高瞻远瞩谋发展


  把“广工大”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广工大”的奋斗目标,也是广东人民的期望。“广工大”的决策者们对实现这个目标既有信心,也胸有成竹。首先,他们全球定位,高端取势。一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全球的高端,去定位“广工大”的发展。把“广工大”的发展,既放在广东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角度去考虑,又放到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格局上去考量。这样,登高望远、高屋建瓴,用世界的眼光和科学的思维引导“广工大”发展。二是借鉴国外知名大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尤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发展经验,走与工业界深度融合的教育转型升级之路。把“广工大”办成与产业市场对接最好的中国高校之一,实现“广工大”新一轮大发展。第二,他们立足本校,着眼全局。他们认为:把“广工大”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条件充分。一是广东经济基础雄厚。陈新讲,如果把广东经济看作是个单个体,它在全世界的排名地位约在16位,可与英国、法国媲美。英国、法国有多少名校?我们这么大一个经济体支撑的重点建设的工科大学,应该能够做好。二是广东发展的空间大。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尤其是工业产业转型升级,潜力大、后劲足,是个广阔的天地。这个广阔天地的巨大需求,既对“广工大”的教学质量、教学水平是个检验,也对“广工大”转型升级是个促进。三是广东发展的机遇多。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市场化程度较高,体制机制较为灵活,国际视野也比较宽。加之我们和工业界深度融合,随时都有可能在某个前沿技术、高端领域擦出火花,产生高端原创的科技成果,这不是没有可能的。四是“广工大”的内在动力。“广工大”始终把为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提供高端人才和智力支撑,作为一种高度的责任和历史担当。陈新讲,我们每年有一万多本科生、1000多研究生,98%都在广东就业,他们的国际视野宽窄、创新能力强弱,对广东经济特别是工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有直接影响。这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励着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锐意创新,把“广工大”办出点名堂来。第三是他们顺应潮流,开拓进取。陈新讲,目前正是干事的好时机。把“广工大”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职责。我们将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抓住机遇,主动去寻找与广东经济深度融合的突破口,推动“广工大”与产业市场紧密对接,实现我们的目标。

  3. 海纳百川聚精英

  把“广工大”真正办好、办出水平,需要一批国际一流水准、全球行业高端的世界级大师。没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陈新说,从国际视野中来,从全球水准、国际一流的专家那里来。为此,他们从三个方面着重打造人才强校战略:一是突破传统机制的束缚,以全新的人才观念,到国际高端的人才中、世界一流的大师级里去招聘、去邀请适用自己学校发展的高水平人才。“广工大”招聘,更多的是根据自身发展的特点,注重从国际前沿的应用研发、应用创新人才中去挑选,请来的是面向工业、面对工业服务的应用性创新人才。因此,他们在引用高端人才时,注重从海外高科技公司引进一流人才。如诺基亚的前首席设计师,还有Skyworth芯片公司主任,他是专门为国外知名公司做芯片设计的。“广工大”认为,这些人手上功夫好,把他们请来后,可带老师和学生做一些国际前沿的应用研发,在与工业、经济的直接对接过程中,提高创新技术的能力,拓展施展才能的空间。二是靠市场、靠机制、靠团队、靠服务,吸引和留住一些有理想、有事业心的国际高端人才。比如2013年初,一位高端专家想将他的技术落户广州,并通过朋友联系到了校长陈新,想跟“广工大”洽谈合作事宜。陈新本来已在外出办事的途中,接到电话时立马转身,按约定的时间赶到会合地点与客人洽谈。陈新的行为,让那位专家深受感动。他说:“我去过世界各地很多地方,很少见到像你这位校长这么尽心尽责、诚心实意的,我没有理由不留下来”。三是把引进国际高端人才与本校实施“百人计划”、“培英育才计划”结合起来,建设一支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该校计划用5年的时间,引进海内外人才100人,创新团队10个。到目前为止,他们已引进52人,引进的人才中,有美国科学院院士、法国科学院院士,有国家“千人计划”教授,“青年千人计划”教授,也有广东省创新团队、省领军人才和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及珠江学者讲座教授等。如今的“广工大”是贤路畅通,人才接踵。昔日有个诗人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自然界的新陈陵替,事业上的前仆后继,一切都是规律。观“广工大”今日的宏创伟举,我想,他们把学校办成有特色、高水平、有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应该不难。


  4. 内引外联筑平台

  “产学研如果是按项目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是起步阶段模式,只有按平台和联盟合作的方式开展,才有再生力量。”这是陈新从实践中凝炼出来的体会和结晶。因此,“广工大”把构筑一批有国际前沿、高端交流合作能力的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作为“广工大”“十二五”期间深度实施和强力推进的战略。围绕这一战略,“广工大”一是主动积极地与地方政府、工业界及社会结合,共同营造多维度的创新氛围。并且逐步将各种单一的、孤立的、分散的创新要素汇聚整合,为创新、联盟及协同创新构建平台,积聚优势,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实现用平台推动创新的目的。关于多维度的问题,陈新讲了6个方面:1.技术链条;2.人才链条;3.信息链条;4.金融链条;5.政策支撑链条;6.文化环境链条。他认为,这6个或更多链条如果整合不起来,或者说多维度创新的氛围营造不太好,都会增加创新的困难。第二是内引外联,着力构建模式创新、特色鲜明的高端的创新平台,达到用平台吸引人才,以人才支撑平台发展的效果。陈新讲,我们引进世界级大师、行业领军人物,就是希望和这些人合作再建一些创新平台,建一些实验室,真正能做一批与国际水准相适应的项目等。这样,一是可以使学生真的能学到东西,二是毕业后有勇气创业,三是真正能实现创业,四是真正的人才也有用武之地,不会流失。第三是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以开放式、多元化为导向,积极构筑集服务产业、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联盟,起到既为助推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作贡献,又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基础的作用。首先他们“面对行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共性问题”、“面向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法,形式多样地与地方政府建立各类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如: “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及“一校一镇”计划等。截至2012年底,“广工大”已与广东省全部16个高新区、70多个专业镇,20多个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了全方位战略合作。其次是与工业、企业界深度融合,互动共振,推动协同创新战略深入实施。目前该校在与广东省20多个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全方位的战略合作中,通过各种方式收集企业技术需求,安排相关科研人员与有需求意向的企业进行实质性对接、拟定有关技术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助推这些企业向前发展。第三是打破区域界限、校域界限、学科界限,构筑多模式、多样化为特色的协同创新平台,共同面对和研究行业产业的国际前沿的科技问题、共性问题及关键问题,达到协同创新,实现多赢的效果。比如:由“广工大”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一流设计院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工业设计与技术集成国际协同创新中心”等。所有这些平台的建立,都有力地促进了“广工大”自身的发展。

  5. 不拘一格育人才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首要工作,代表着未来,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陈新说。对于这项首要工作,目前“广工大”正深入推进一种“重基础、强能力、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在教学模式上不拘一格;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改变。目的是希望学生人人成才,进而培养出一批“学以致用,创新为魂”的特色人才。首先是教学模式的创新。陈新认为:人才不仅仅是靠课堂上教出来的,高端人才是靠环境影响熏陶出来的。作为一个大学的校长,就要努力去营造一个让年轻人能突发奇想,能追求真理,能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并且能接触到国际的高端,能有一些动手条件的氛围。他说这样坚持几年,“我相信我的学生中一定会冒出一些让我吃惊的人才。”“广工大”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多种形式的,有校企联合班、有平台创新班、还有创新项目组等。目的是开启智慧,诱发专长。比如校企联合班,前三年着重让学生打基础、强能力,引导学生热爱这个专业,激发他们把基础打牢。后一年就送他们到那些创新型的工厂或企业去边学习边实践。再派老师实地给学生讲课,单独给他们做教学计划,让企业的高级工程师、技术员给他们上课,一起做项目。他们把这种模式叫3+1。陈新认为,这种模式好处较多:一是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打牢专业技术知识,亲身感悟到这些领域的发展前景,为学生将来在这个领域去成才、去担当重任打下基础;二是对学生就业有帮助。学生在企业实践一年,对企业有了文化认同,毕业后留下来既能马上干活,又具有稳定性。这样企业高兴,学生高兴,家长也高兴。平台创新班则又是一种模式。早在构建创新平台之初,陈新就有一个宏大的构想,即要建一个工业设计大平台。所谓工业设计,陈新讲,就是将已有技术、社会需求、人文思想融汇成最适应市场的产品。他要建立这样一个平台,将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团队、设计大师请来,将那些想研发产品的企业放进去,让他们在这里交流、碰撞、融汇,产生出许多新的概念。然后,把学工业设计的三、四年级的学生成批成批地放进去。上午上课,下午搞设计,优秀的留下来再读研究生。这样循环有序地培养下去,将来这些学生可能就是这个行业的佼佼者。目前“广工大”在这些创新平台上就是这样做的,实现了他们通过平台多层次地培养人才的念想。此外,还有一些创新项目组等。陈新讲,我想通过这些平台、基地等,尽量集结学生多一些,全校4万多学生,每年如能达到覆盖四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学生,我就满意了。其次是教学方式上的改革。“广工大”树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变传统的以教材、教师、课堂为中心为以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为中心的教育。他们一是以引导为主,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填鸭式”的教学为“诱导式”的教学。比如,他们请那些国际一流的高端人才、行业大师讲课,并非像普通老师那样去讲课,而是希望他去介绍这个专业现在的国际前沿、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魅力。这样,吸引学生的兴趣,少走弯路,树立信心去为这个事业奋斗。二是践行“以人为本、人人成才”的人才培养理念,本着同专业学生可按不同规格和不同类别培养的思路,变“千人一面”的传统教育模式为多样性、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广工大”现在全校有39个专业设计有多套培养方案,占全校专业总数的一半多,有的一个专业就有7套培养方案。同时,“广工大”还积极鼓励教师,在教学上勇于推进国际上比较先进的、以项目或问题为引导(PBL)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新颖的人才培养模式,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地开启了学生的智慧,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海酿千钟粟,山栽万仞葱。“广工大”这面深邃的大海,这座秀挺的高峰,一定会为广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他们要把“广工大”建设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愿望,一定会实现。

  网址链接: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3-07/09/content_1265967.htm

责任编辑:admin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最新新闻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