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决策。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文化与生活”、“发展先进文化”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一是说明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结合“文化与经济、政治”、“走进文化生活”等内容,讲解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二是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可结合“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等内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是说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在于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可结合“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四是强调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在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都应从各自的角度引导学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二、进一步阐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议: 十八大报告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我们的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精神。 一是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我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 二是理解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它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三、进一步阐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任务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建议: 十八大报告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任务,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发展先进文化”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文化生活的‘喜’与‘忧’”、“阳光下的阴影”、“直面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等内容,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必须切实加以解决,从而理解当前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结合“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等内容,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雷锋活动、志愿服务活动,为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四、进一步了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容 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建议: 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等内容,讲述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任务和要求。 讲授“文化创新”,可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群众是文化创作的主体,文化创作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帮助学生领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精神。结合“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我们的中华文化”等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讲授“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可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五、进一步认识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建议: 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文化与生活”、“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文化”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联系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成就和不足,讲述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要求。 讲授“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可结合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性。讲授“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可结合我国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资料,帮助学生领会“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精神。讲授“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可结合大众传媒的发展,引导学生认识先进的文化传播手段和强大的文化传播能力对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讲授“文化创新的途径”,可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对于促进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六、关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议: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八大报告阐述民生问题的首要内容。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先进文化”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等内容,重点讲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意义和有关要求。 一是通过讲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二是帮助学生了解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是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觉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为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学习。《生活与哲学》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建议 一、说明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GCD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的教学,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教学,说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着重说明:(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坚持科学发展观。(3)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二、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教学,说明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探索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教学,说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回首近代以来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展望中华民族充满希望的未来”得出的坚定结论。着重说明:(1)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GCD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