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顾党九十多年来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说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新世纪新阶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引导学生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帮助学生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最后,通过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造了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发展奇迹的事实,帮助学生明确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坚信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GCD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建议: 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八大的历史性贡献。教学中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认识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要通过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阐明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明确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三、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GCD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政治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从而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公民的政治生活”等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GCD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等内容进行教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同基本政治制度、各项具体制度结合起来,把国家层面的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应结合教材有关内容,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容,要引用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分析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说明它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同时也要说明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等优势,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提升学生的制度自信。 四、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我国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广泛、真实的民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国GC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参政,特色鲜明”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等内容,以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展开教学。 通过分析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引导学生认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意义。例如,讲“中国GCD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可阐释“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的观点;讲“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可联系实际说明我们国家应“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可列举实例,让学生明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通过回顾历史和列举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符合我国国情,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要求,对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对于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讲“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可收集近期各地召开民情恳谈会、民主恳谈会、民主理财会、民情直通车、社区议事会、居民论坛、乡村论坛等事例,说明“积极开展基层民主协商”的重要意义;讲“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可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阐述我国如何“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讲“GCD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可通过分析实例,探讨“加强同民主党派的政治协商。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增强民主协商实效性”的意义。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确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理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五、全面理解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健全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等内容展开教学。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的“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是对服务型政府特点的准确概括,也是对政府职能和责任的科学定位。教学中可结合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内容,列举近年来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政府加大服务力度、关注民生、提供更多惠民措施等事例,说明政府职能正逐步朝着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例如,讲“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可列举实例,说明政府在决策方面正逐步实现民主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又如,讲“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可列举近期实例,说明我国政府在决策问责纠错方面的进展,理解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我国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六、进一步明确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定不移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建议: 可依据课程标准中“当代国际社会”这一专题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国对外政策、主张和对外活动等内容,以坚持和平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 教学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关于统筹内政外交、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阐述我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说明我国对外政策的一系列问题。例如,讲“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可引导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的主张。讲中国的对外活动时,可列举中国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的实例,说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话语权进一步增强”,“中国人民热爱和平、渴望发展”,“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而不懈努力”。 通过上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坚持和平发展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项基本要求。《文化生活》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建议 一、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建议: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作出的重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