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文件精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目标,近日,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召开全市10个区县22所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体育教师代表座谈会,总结交流近年来中小学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工作经验。
一是校长直接抓落实,保证师生员工全员参与。中小学校长把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作为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全校各部门成立专项领导小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大资金和器材投入,确保“一小时”工作落在实处。
二是保证开齐开足体育课课时。全市中小学校按照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3-6年级和初中年级每周3课时,高中年级每周2课时开齐开足体育课。进一步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质量,重点改造传统运动项目,引进新兴运动项目,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通过体育课堂教学让每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熟练掌握2项以上的体育锻炼技能。
三是切实加强学校体育教学的科学规划。所有中小学校已经把课间操、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大课间活动纳入课程表,特别注重科学合理设计学校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注重学生发展和个体差异,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是初步形成多途径发展的校园体育模式。目前,中小学校已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融为一体,全市学校体育工作将初步形成群体竞赛为热点,多种形式体育课为推进点,学生课余体育协会为支撑点、课余训练和比赛为激励点的多途径发展校园体育模式。不少学校制定了全面、科学的学生体育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
五是不断挖掘校内外体育锻炼资源,改善体育教学条件。针对城区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学生体育活动受到条件限制的实际情况,各学校一方面积极争取改善办学条件,另一方面研究探索小场地体育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体育场馆和校外活动空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教学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开展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
六是加大中小学体育教师选拔和培养力度。为体育教师提供多种形式不同内容的在职培训,切实抓好体育教师基本功,合理解决体育教师的职称评定和工作量计算问题。将带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等学校体育活动纳入体育教师工作量,确保学校体育工作高效开展。
七是有效发挥班、校、家长、社会的合力作用。班主任协助督促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锻炼,协助体育教师组织好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同时,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主动加强家校沟通,做好家长宣传工作,学校、老师、家长全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体育锻炼。
八是充分发挥每年学生体检结果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导向作用。在全市中小学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报告书制度、公告制度和新生入学体质健康测试制度,将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活动的表现以及体育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存入学生档案,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为评估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逐步形成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杨贵仁司长在座谈会中指出,北京市中小学在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基础上,着力提高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时效性,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注重体育锻炼效果,注重增强学生体质,走在了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