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易学—国内最大的教育考试网站之一
可敬的小贩
2011-11-10 20:15:28 来源:优易学(YouYiXue.com) 作者:梦一场

  最近中国城市们由上海率先,对流动摊贩解除了一点禁令,准许他们在某些街道存在了。

  “流动摊贩”,现在说得这么难听,含有贬义。就像“城中村”一样声名狼藉,其实所谓城中村,就是唐代杜牧写的“牧童遥指杏花村”,宋代辛弃疾写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就是清代高鼎在《村居》中写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只是到了20世纪,这个传统的中国世界,才成为了城市化的眼中钉。那些所谓“流动摊贩”也一样,他们就是过去的“货郎”,就是诗人陆游著名的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中歌咏过的卖花姑娘。就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那些人物。

  后起的现代化世界包围了大地上那些古老的事物,那些先在的事物,令它们丧失了存在的道理。忽然间它们统统被宣布为非法的、丑陋的、落后的“脏乱差”了。一方面,古代文学赞美这种生活的文字继续作为经典在学校里向一年级的新生讲授,另一方面,这些文字所依据的世界正在成为城市化改造消灭的对象。语言与世界分裂,我们学到的文字说的是一回事,现实又是另一回事。过去说的所谓书本与现实脱节,名不副实,意思是书呆子脱离了现实生活,而现在的尴尬是,书本上的诗意世界,为李白、杜甫、苏轼、曹雪芹们所津津乐道的世界逐渐消失,书本上的纪录越来越成为谎言。中国的名教,现在越来越成令许多传统事物徒具其名的游戏了。如今还可以到何处去“听取蛙声一片”?按照西方的设计,这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西方本没有唐诗宋词山水画书法苏州园林,它如此设计它的世界情有可原。而中国的“拿来”,无法直接照抄,它得先把已有的搞掉,把五千年搞掉,把“货郎”搞掉,把“深巷明朝卖杏花”搞掉,一张白纸,才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搞掉了实的,名却搞不掉,如果名也搞掉了,汉语世界就无名,也许只有用拼音取代了。这么多年过去,终于又发现,传统的“实”也是不能彻底搞掉的。“货郎”还是需要的。这不是意识形态,没有这些“流动摊贩”,日子过不顺啊。我最近曾经去日本,日本的现代化比较彻底,到处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完全对现代化循规蹈矩了,许多城市看不到一丁点泥土,已经整治得像一个巨大的医院,非常卫生,生活就是:工作然后购物,购物然后工作。非常到位了,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生活的趣味。许多人在地铁边站着,忽然一阵绝望,就纵身一跃。这样的人多到地铁不得不在车站铁轨边修起栏杆,以防自杀。

  上海的转变具有深刻的意义。我总担心这些小贩有朝一日彻底销声匿迹,没有他们的叫卖之声的城市固然合乎卫生秩序开会观摩迎接检查团的需要,但也诗意全无,一点也不好玩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地迎接什么”一年中只需要几天,而大部分时间,我们是要过日子,过日子千差万别,脏乱差是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有邋遢鬼这个词,汉语为之丰富。干干净净是一种洁癖。如果所有人全部“洁癖”了,这个城市也和精神病院差不多了。用一种生活标准来规范所有生活,世界只会枯燥乏味。生活的“乐趣”就在于它是一团剪不断,理还乱的乱麻,越剪越没有人气。看看,现在是不是越规范有序、越洁癖的地方越没有人气,越是难在,越是难玩?越古老传统的地方人气越旺,乐趣越多?在中国,人生不只是活着,随便吃几片三明治麦当劳,为来世进入天堂而努力工作。人生在世要好玩。要蹲茶馆、要养兰花、要听戏、要摆弄文房四宝、把玩石头,要有可以闲逛的大街小巷,不担心汽车、不屏住呼吸,不购物、只是看看走江湖耍猴卖狗皮膏药做面人卖丁丁糖糊风筝的……也会心情大好,释然。中国人的天堂就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世界里面,“何似在人间”?城市里的街道、集市、庙会、寺院、茶馆、菜市……都是玩场,不仅仅是西方发明的目的清楚然而枯燥乏味冷漠的购物中心、车行道以及教堂。被严厉清除的所谓“脏乱差”,其实就是玩所导致的“无序”,人们在这种无序中得到放松,意识到生命的诗意。在一个军营或者医院般井井有条的城市中人们又怎么玩呢?有什么乐趣呢?不好玩而又没有教堂,只靠意识形态的管束已经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现在的城市管理,只不过是“管住”,它完全无视了最基本的东西,城市是一个“生活”的寓所,它必须是“活泼泼的”,好玩的。中国现在的城市化非常危险,它在发展生活世界的沙漠,只要与20年前的城市比比,我们就知道我们已经丧失了多少聚集着人气的玩场。庙会、集市、摊贩、传统节日、街道上的生活甚至小吃店都逐渐消失了,星期日如果你不去教堂又不购物,恐怕也只有看电视或者麻将一途了。完全无节制的无序固然不行,但在过去,部分的无序都完全不予考虑。上海的妥协其实就是意识到对部分无序的容忍对有序非常重要,是之才可谓和谐社会。

  我要说的不仅仅是这个,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意识到,这样的近乎于一场革命的改变是谁促成的?就是那些不屈不扰的流动摊贩。改变世界的其实不见得只是武昌城里的骚乱,改变社会的也不见得只是高谈阔论“中国向何处去”,至少在2006年上海关于“流动摊贩”的修改上,这些“流动摊贩”功不可没。正是这些“货郎”和“卖花姑娘”无与伦比的坚持与抗争,才有现在这个结果。那是怎样默默无闻而又悲壮的抗争啊,我们都曾经亲眼目睹他们是如何被粗暴对待。几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描写这些场面:“卖棉花糖小伙子把单车支稳当,欢乐地登着脚踏板,舀勺白糖放进圆盘里去,白云就一朵朵从他手上飘起来,立即被中学生牵着走掉了。这小伙子聪明,做棉花糖的工序之一是要快速转动轮盘,一般都是手动,他用自行车的动力来代替,做棉花糖的速度快了许多。他旁边是个卖荷花的大婶,说是荷花是她自家塘塘里的,“小板桥坐车到昆明,有从大东门走过来呢!”大婶说。她旁边还有卖西瓜的、卖日用小品的……还有一个青年在弹吉他,前面放个盒子,已经有不少零钱……其乐融融的样子。我正准备买把荷花,忽然间,风云突变,大婶挑起担子就狂飙起来,疯了似的。连我手上的荷花没给钱也不顾了。那卖棉花糖的、卖水果的、流浪歌手,统统不见了。一群鲜黄的东西滚得满地灿烂,是一个小贩的黄果。我楞楞地站着,荷花吓的立即枯萎,怎么回事情?美国人的坦克来了?原来是城管局的同志们。怒吼着,车子里面已经硕果累累,白菜、番茄、水果,都是没收的。(没收的东西是如何处理的?谁来监督?)之后,扬长而去。有个卖荔枝的骑着三轮车逃跑,车子翻了,荔枝洒了一地,一对衣冠楚楚的男女顺便猫摇拣了两把溜掉,那女的说,“我们省得再去买了,谁叫他们犯法,回家喽!”

  这一幕已经上演了多少年我不知道,已经司空见惯,但每次看见都要血冲脑门,之后心情郁闷。每一次扫荡打击都对小贩们意味着一次倾家荡产啊,谁支撑得住啊。但过几天,他们又来了。高举着美丽的鲜花、水果、蔬菜、冰糖葫芦、棉花糖……奏着流传了千年的叫卖之声,已经成为民间音乐……出现在街头,就像巴黎公社的战士,就像大海的边缘,顽固地抵抗着,扑向那坚硬的大陆,每一次都没粉碎了,粉身碎骨,然后再次涌来。

  说小点,他们只是为了活着,谋点蝇头小利,钻钻城管的空子。说大点,他们是在为百姓服务,人民需要他们存在,他们不可须臾或缺。深刻点,他们是在为传统中国而抗争,为其乐融融的“清明上河”而抗争。草根不懂大道理,“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货郎和卖花姑娘们也许根本不知道这些诗篇的存在,却在维护着古老的文明。一年又一年,直到文件被修改。

  中国的脊梁也包括他们。

  ◎于坚,诗人,现居昆明。

【字体: 】【收藏本页】【打印本文】【告诉好友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