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天津市物业管理办公室王军同志的文章,既觉得吃惊,又极受鼓舞。吃惊的是天津(在我的印象中还不是一个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的民营物业管理企业不管在企业数量,还是在管理面积、注册资本等方面都已成就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半壁江山;受鼓舞的是随着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批物业管理经理人的觉醒,物业管理企业民营化的发展方向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其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记得在7、8年前,我就致力于推进物业管理企业的民营化。主要原因还是看到一些国有物业管理企业在体制、机制上的种种弊端,尤其是在建管合一体制下受制于开发企业的无奈。同时也感到鼓励民营体制的进入,对推动行业竞争、促进建管分离、搞活经营机制、留住优秀人才等都是有利的。记得当时我和徐俊达同志认真谈过这个问题,我们也半真半假地与那时的行业领军人物陈之平、李立新谈起,希望他们能率先出来联合组建“平新物业管理公司”。当然,我们也知道要让他们从自己一手创办打造的品牌企业出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后来,曾在广州一家知名国有物业管理企业任总经理的李卓章毅然出来,从被国有企业甩掉的位处偏远的三个住宅小区接手干起,成立了自己的“珠港物业管理公司”,逐步做大,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胆略。广州的李健辉通过与原从属的大型国有开发企业脱钩,砸碎“铁饭碗”,拾起“泥饭碗”,顺利完成了粤华物业管理企业从国有向民营的转制,并在市场上凭自己的实力通过激烈的招投标获得了10多个管理项目,已经进入一级企业的行列。印象很深的还有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副会长陈庆芳,在不惑之年毅然放弃自己曾经倾注心血的一级国有物业管理企业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职位,走上了一条她自己说的“充满艰辛的崎岖之路”——创建一个专业的、没有房地产开发企业背景的“重庆金恒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我见过她再次创业前期苦涩的眼泪,但在痛苦过程中产生的巨大能量,使得陈庆芳顺利实现了由一个国企管理者到民营企业董事长的人生角色转换。此外,深圳的梁柱从国有企业出来,成立了“梁柱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从接管“问题楼盘”起家,创出品牌,成功地跨越了企业发展最艰难的起步阶段,逐步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还值得提到的是北京华特物业管理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赵文发,退休两年后,在1996年设法筹集资金注册成立了没有任何背景的民营企业,从管理一个楼门、服务14户业主开始,目前管理面积达230万平方米,已经成为有影响的一级企业。另外,我还听说陈之平在澳大利亚学成归来后,去年也在深圳成立了自己的企业,相信他能够成功。
我始终关注着这些人,这种牵挂不是对哪一个人,是对一批执着的物业管理经理人,是对这个事业,对行业改革与发展前景的关注。从以上这些成功的例子,我相信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发展路程尽管艰难,但其发展对物业管理市场格局的冲击不可低估。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整个行业服务理念的树立,竞争意识的增强,职业经理人队伍的进一步形成,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关于民营企业怎样在竞争激烈的物业管理市场上立住站稳,这期杂志中不少文章都有讨论。我认为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尤其是经营者素质。《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的“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完善企业组织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强做大,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等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学习和贯彻。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