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估价师考试经济理论学习笔记
来源:优易学  2011-11-16 13:01:4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建筑书店

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表现在生产领域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能适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取决于三个方面:1、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生产工艺;2、合理的、科学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和组织结构;3、产品适销对路,能尽快的投入市场,并实现其价值。 
三、灵活调节社会供求的总量平衡  
    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都可以通过市场来平衡。 
四、能动地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市场经济特别是竞争规律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使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动力。

推荐:2006年估价师考试网络远程辅导方案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第一节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性  
    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但是实行市场经济是历史的必然性。主要原因是: 
一、计划经济已经暴露出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模式,要求社会化大生产,把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个地区和各个企业联合成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整体。但是实践证明,这种经济制度呈现出了供求脱节、结构失衡、资源浪费等矛盾,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  
    在经历了多次变革后,我国决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经济理论的巨大飞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观要求。 
三、中国具有实行市场经济的基础  
    两个方面:社会生产力基础;生产关系基础,即经济制度、管理体制、分配方式。 
    在生产关系方面,我国已经具备了四个方面的条件:
1、出现和形成了多元化、多结构、多成分的经济主体;
2、产品的商品化;
3、生产要素配置的市场化;
4、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建立。 
四、市场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了新的活力  
    实行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获得了生机,得到了持续、快速、稳定、协调的发展;是传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运行过程规范化、合理化;使社会上每个成员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同劳动支出、经营能力联系在了一起。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传统的商品经济理论  
    这是在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创立的,列宁把取消商品的货币和市场机制,建立计划经济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任务,斯大林时期正式完成。 
二、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和对市场经济理论的认识  
    作为一种科学,经济学应该能够经受历史的考验,1979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逐步证明市场经济的合理性。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我国从1979年开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 
2.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标志着我国对于社会主义市场问题认识的一次重大突破。
3.“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阶段 
4.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结合阶段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确定

第四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实行市场经济具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那么在社会主义体制下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相结合 

一、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理论  

    市场经济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社会主义国家则是一直与公有制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前提下,更多的是注重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不能融合在一起的。但是,实际上: 
  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而不是直接对立物。  
    公有制的对立面是私有制,而市场经济的对立面是自然经济、产品经济或者计划经济,但是公有制和市场经济两者并不对立 
  2. 私有制与市场经济虽然存在着相互适应的一面,但也存在相互矛盾的一面。  
    在所有制的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体现为经济危机。而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前提下,市场经济也会出现矛盾,甚至是资本主义国家未曾出现的矛盾。 
  3. 中国具备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现实基础。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责任编辑:虫虫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