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商们的日子可能从未像现在这样紧张。在信贷收紧的政策背景下,“缺钱”已经成了他们心中最大的痛。这一点从目前争论不休的“百日剧变论”便可见一斑。SOHO中国联席总裁潘石屹在抛出“百日剧变论”后,还推出一系列评价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用以佐证其结论的正确性。资本市场融资渠道不畅也加剧了企业的融资困境。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有10余家拟上市房企暂时中止了上市计划,甚至有的公司已经通过上市聆讯,IPO(首次公开募资)都不得不一再推迟。
不容置疑的是,房地产商们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残酷现实:资金链的紧绷使得很多实力孱弱的房地产企业均面临“优胜劣汰”的生死考验。更有甚者,有网友开始列举出“开发商的N种死法”,这一貌似娱乐的恶搞行为也从一个侧面反衬出目前不少地产商所处的艰难境地。
造成目前房地产企业生存困境的原因很复杂,房企对预期的错判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刚刚过去的2007年是中国土地市场最疯狂的一年,地王频出,地价飚升。许多开发商都卷入到疯狂圈地大潮中,甚至不惜血本。
由于土地储备沉淀了大量资金,在国家主管部门“逼存入市”的严格土地政策背景下,土地储备开始变成地产企业的潜在风险,持有资金反而更安全,导致目前市场上出现很多“缺钱不缺地”的企业。
其实,去年年底还有不少开发商坚持囤地、囤房,“打算挺过去”,他们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预期:今年年初银行会增加贷款发放。然而,这些心存侥幸者或许会失望。综合目前国家的种种政策信号来看,信贷和土地“双严”的政策在短时间内难以松动。
4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发布的一季度信贷运行报告显示,受美元持续贬值和美元贷款利率相对较低的影响,一季度上海外汇贷款大幅增加4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的6.1亿美元增加了近6倍。为此,央行上海总部再次发出预警:“金融机构要继续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尤其应关注外汇贷款增长偏快蕴藏的流动性风险和错配风险。”
“双严”的政策基调在《国务院2008年工作要点》中也有明确体现。在融资方面,国务院规定,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着力优化信贷结构,严格执行贷款条件;控制中长期贷款增长。在土地方面,将“从严审查调整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
而在政策执行层面,国务院下属各部门均不断释放出严格执行的信号:国土资源部对地价监测城市由50个增至105个就是最好的证明。由于资金和土地恰恰是房地产业链条上最为关键的两大要素,因此,“双严”政策将会在一段时期内,成为房地产行业洗牌的助推器。
责任编辑:xiao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