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知识:佛教文化艺术(2)
来源:优易学  2011-5-16 15:42:11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四)寺塔 
  中国最古的寺院是洛阳的白马寺,是佛教最初传入汉地时,汉明帝为摄摩腾等所创建的,但是现在这座寺院的建筑已经过后代多次重建。关于中国佛教建筑的最早记载,是《后汉书·陶谦传》所说;「笮融大起浮图祠,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作的刹(刹是梵语「刹多罗」之略,义是土田,印度塔上立竿柱,也叫作「刹」);所谓「重楼」,就是多层木结构的高楼,这正是后来中国塔的基本式样。最早的佛寺建筑,是以塔为中轴线上的主体,而僧房散布其四周。后来的寺院,中轴线以殿堂为主体而塔建在附近了。 
  中国现存的最古佛寺建筑是五台山的南禅寺(建于公元783年)和佛光寺(建于公元867年)。佛光寺大殿是一座七开间的佛殿。殿中有三十几尊唐代佛像,梁柱间有唐代题字,壁上有唐代壁画。可以说,唐代四种艺术集中保存在这里。 
  其次,河北蓟县独乐寺有一座结构精美的山门和一座高大的观音阁(均建于公元984年)。阁中奉有十一面观音像,高十六公尺。还有河北正定隆兴寺(建于公元971年)和山西大同善化寺。隆兴寺的主要建筑有大悲阁、左右侧楼、转轮藏殿、戒坛、牟尼殿、大觉六师殿及锺鼓楼。其中大觉六师殿和钟鼓楼已经倒塌。大悲阁中供奉著高大的千手观音像。转轮藏是现存唯一的十世纪造的可以转动的大藏经架。牟尼殿中有优美的宋代壁画。善化寺是十一世纪中到十二世纪中叶建成的,现在还保存著四座主要建筑和五座次要建筑。大同下华严寺的薄伽教藏,原来是规模宏大的华严寺的藏经殿。殿中四壁保存著辽代制作精巧的藏经橱,橱的上部有「天宫楼阁」。 
  山西赵城县的霍山广胜寺,是元代建筑(建于十四世纪),有上寺和下寺两部分。上寺有一座琉璃塔,是十五世纪建成的。
  北京西山碧云寺是明代建筑。寺中殿堂、廊庑的布局,是结合地形,并把泉石树木组织在内。大殿和菩萨殿保存著明代的精美塑像(现已不存)。寺中有田字形罗汉堂和汉白玉砌成的金刚宝座塔,是清代修建的。寺内有明净的清池,涓涓的流泉,密茂的松柏。这种布局与浙江杭州的灵隐寺、江西庐山诸大寺院大致相同。 
  中国南方的寺院,多半依山布局,在建置上、风格上与北方寺院不同。院落虽比较局促,而寺外有茂林、有峰峦,气象仍显开阔。如峨眉山麓的报国寺、半山的万年寺、山顶的接引殿都如此。 
  在十四五世纪间,中国佛寺建筑上出现一种拱券式的砖结构殿堂,通称为「无梁殿」,如山西五台山显通寺、南京灵谷寺。宝华山隆昌寺中都有此种殿堂建筑。 
  清代修建的喇嘛寺,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的「外八庙」为最。雍和宫(建成于公元1735年)中法轮殿的殿脊形成金刚宝座塔的「五塔」形状。万福阁与左右两阁以飞桥相连,阁中供奉十八公尺高的弥勒佛立像。承德的外八庙是公元1713一1870年间陆续建成的,其建筑风格有摹仿新疆维吾尔族形式的,有藏式的,也有汉族形式而带有西藏风趣的,兼收并蓄,多彩多姿。 
  以上只叙述现存历代佛寺中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各地还保存著不少宋、明建筑的佛寺,不能一一列举。在过去,僧众对于寺院的古建筑不很重视,不知爱护,不少古建筑在维修时被拆改,致使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这是深为可惜的。 
  塔与寺几乎是同时存在的。中国塔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历史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元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可惜这座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现存最古的塔是公元520年建的河南嵩山嵩岳寺十二角十五层密檐式砖塔。塔身有用莲瓣作柱头和柱基的八角柱,有用狮子作主题的佛龛,有火焰形的券间,形式优美。自此以后,砖塔逐渐增加,木塔逐渐减少。到十世纪以后,新建的木塔已极为稀有了。 
  唐代以后的砖塔大概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形同木塔,层层相累,这可以叫作「多层塔」;一种是在一个高大的塔身上加多层密檐,这可以叫作「密檐塔」;此外还有单层的僧人墓塔。唐代的塔一般都是四方形的。多层塔是在塔的表面上表现出木结构的柱梁斗拱等,如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公元652年)、荐福寺的小雁塔、香积寺塔(公元681年)、兴教寺的玄奘塔(公元669年)等都属此类。密檐塔一般不用柱梁斗拱等装饰,而轮廓线条呈现优美,如嵩山永泰寺塔和法王寺塔(八世纪建),云南昆明慧光寺塔和大理崇圣寺塔都是此类。墓塔中以山东长清灵岩寺的惠崇塔(七世纪前半期建)为最典型。此类塔一般是两层重檐。顶上有砖或石制的刹。只有唐代嵩山会善寺的净藏塔(公元746年建)是单层八角形的,塔身用砖砌出柱梁斗拱门窗等。

[1] [2] 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