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历史文化知识: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来源:优易学  2010-1-22 16:44:1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帝王的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一)谥号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据记载西周始有谥号,秦始皇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是一些固定的字,大致分为三类。属于表扬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日文”、“威强睿德日武”、“布义行刚日景”、“柔质慈民日惠”。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日炀”、“杀戮无辜日厉”等。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日哀”。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
  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在实际上选用谥号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是完全虚伪的。
  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如“周贞定王”、“周威烈王”的“贞定”、“威烈”等。后世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
  (二)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汉代以后,其标志字首先是“祖”或“宗”字。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帝”或“宗”,如“惠帝”、“文帝”、“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南北朝开始,至唐朝无帝不称“宗”。明、清时前几个皇帝有都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帝”字从汉代与谥号结合后,也成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三)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刘邦)等。
  (四)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五)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新君继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其问,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四个字的,如“建武中元”(光武帝)、“天册万岁”、“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两次即位当皇帝用了两个年号外,其余的均用一个年号,所以人们以其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嘉靖皇帝”、“乾隆皇帝”。
(六)陵号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长陵、阳陵、杜陵、霸陵。

责任编辑:刀刀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