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导游词:河北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导游词
来源:优易学  2011-12-16 13:19:53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门户网】   资料下载   职业书店

  下午4时20分,白求恩挣扎着坐起来给聂荣臻同志写下了最后的遗嘱。
  亲爱的聂司令员:
  今天我感觉非常不好--也许我会和你永别了!……告诉加拿大和美国GCD,我在这里非常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够多有贡献。……
  请转告毛主席……感谢他和中国GCD……给我的教育……我相信中国人民……一定会获得胜利……遗憾的是我……不能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
  1939年11月12日凌晨5时20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走完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历程。
  五、永久的纪念
  白求恩的逝世,使边区军民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在前线,战士们带着为"白求恩报仇"的决心,冲向敌人阵地。在黄土岭,我军当场击毙日寇侵华"名将"阿布规秀,这是我抗日军民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连当时日、伪的报纸也惊呼"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1939年11月17日,在反扫荡的间歇,晋察冀边区军民2000余人,在唐县于家寨为白求恩举行了隆重的殓殡典礼。仪式结束后,于当晚8时许,将白求恩的遗体埋葬在于家寨村南狼山沟门处。11月21日,中国GCD中央委员会发出唁电,并致电白求恩的亲属表示慰问。11月23日,八路军朱总司令通令全军举行壮烈哀悼。12月1日,延安各界召开了追悼会。毛泽东主席献了花圈,并亲笔题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1940年1月5日,晋察冀边区军民10000余人,在唐县军城南关为白求恩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聂荣臻司令员率全体将士深切哀悼白求恩大夫,并于灵前宣读祭文。在追悼大会上,聂荣臻司令员郑重宣布:将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易名为白求恩学校,其附属医院易名为白求恩医院。
  1940年2月,由聂荣臻司令员亲自选定墓址,在唐县军城南关破土修建白求恩陵墓。1971年,唐县人民在县城修建白求恩纪念馆。
  六、不灭的光辉
  白求恩大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里,同晋察冀边区军民同甘苦,共患难,他以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和真正共产主义者的态度,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毛泽东主席亲笔撰写文章《纪念白求恩》,号召大家学习白求恩精神。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白求恩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全国人民以不同形式纪念白求恩,并在全国各地掀起学习白求恩精神的热潮。白求恩精神也在中、加两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谱写了中、加友谊的新篇章。
  参观完白求恩纪念馆后,我们来继续参观柯棣华纪念馆。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特·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10月10日出生在印度孟买省绍拉普尔市;1936年毕业于格兰特医学院;1938年9月,志愿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远道来华,帮助抗战;1939年2月到达延安,在八路军军医院工作;1940年6月,来到晋察冀边区,担任白求恩学校外科教员和白求恩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7月,加入中国GCD;1942年12月9日不幸病逝于河北省唐县葛公村,年仅32岁。柯棣华大夫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国际主义精神,以人类解放为己任的共产主义精神,勤奋工作、不讲索取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抗日军民同甘共、战胜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并发扬光大。
  第一部分 青少年时代
  德瓦卡纳特出生在印度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时代,印度民族的灾难和反对殖民统治的斗争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德瓦卡纳特自幼聪明睿智,勤奋好学,乐于助人。有一天深夜,他的一个表弟不小心从他屋子的阳台上滑倒,他奋不顾身地跑上去,勇救表弟脱险。在他还是个学生的时候,就响应圣雄甘地发起的不合作运动和抵制"洋货"的号召,只穿用土布做的衣服。1932年8月,德瓦卡纳特因参加反帝反殖的示威游行而被迫转学。1932年12月,他转到格兰特医学院学习,1936年结束了他的医科学业,并获得医学学士和外科学士的学位。
  第二部分 远道来华
  1937午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了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八路军总司令朱德致信印度国大党主席尼赫鲁,请求对中国的抗战给予支持。尼赫鲁复信朱总司令,表示坚决支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斗争,呼吁印度各界开展声援"中国日"活动。在印度国民大会第52次会议上作出决定,派遣医疗队,赴中国支援抗战。德瓦卡纳特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和参加英国皇家外科学会考试的机会,报名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
  1938年9月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自孟买乘英轮"拉吉普塔纳号",带着印度人民的深情厚谊驶往中国。他们是:队长爱德尔、副队长卓克,队员木克、巴苏和德瓦卡纳特。离印前,印度各界人士纷纷赶到码头,前来送行。
  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广州,受到广州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宋庆龄女士第一个走上船来,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到达广州后的第二天,医疗队员们拜谒了中山纪念堂,瞻仰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和"十九路军烈士墓"。来华后的一个月内,他们先后在长沙、武汉、宜昌、重庆等地参加医疗救护,他们认真的治疗,引起了伤员们的信服和感激。对于德瓦卡纳特,伤员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之为"小救星"。
  10月7日,是五位大夫十分兴奋的日子,那一天,他们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副主席。周副主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对他们来华援助抗战表示感谢。五位印度大夫当面向周副主席提出请求,到八路军那里去做医疗工作。周副主席表示热烈欢迎。从此,到延安去,成为五位印度大夫的共同心愿。12月8日,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董必武同志会见队长爱德尔,表示对医疗队去延安给予支持。
  12月9日,谭云山教授根据五位印度大夫的意愿,为他们起了中国名字,在各自姓氏的后面加了一个叫"华"字,此后,即称为爱德华、卓克华、木克华、柯棣华、巴苏华。12月29日,国民党行政院院长孔祥熙会见五位印度大夫,劝说他们打消去延安的念头,遭到婉言回绝。
  1939年1月15日,日本飞机对重庆狂轰滥炸,妇女、儿童死伤惨重,柯棣华冒着生命危险,在爆炸声中抢救受伤的难民。就在医疗队即将离开重庆转赴延安时,柯棣华收到家信,得悉父亲不幸病逝。柯棣华悲痛万分,其他队员劝他回印度去照顾母亲和妹妹。柯棣华想到遭受日军蹂躏的难民,坚决表示:"援华任务未完成前不回去,不到延安决不罢休"。
  第三部分 在延安
  1939年2月12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克服了重重困难,在路易·艾黎的陪同下,来到延安。到达延安时,受到延安军民的夹道欢迎。2月14日,延安各界代表在八路军卫生部礼堂为他们举行了盛大欢迎会。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出席了欢迎会,柯棣华正巧被安排在毛主席身边。3月15日,毛主席在凤凰山再次会见了他们。在窑洞里同印度大夫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并在窑洞前合影留念。因年迈和疾病,卓克华和木克华先后回国。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受命去拐峁医院工作。5月3日,延安模范医院落成,印度援华医疗队把带来的X光机送到医院,并指导医务人员使用X光机。
  在艰苦的岁月里,柯棣华和大家一起同甘苦、共患难,在生活上不要任何特殊照顾,和大家一起吃小米饭,还自己动手理发。没有刀片,柯棣华就留起了胡须。在艰苦的条件下,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39年7月10日傍晚,周恩来在延河边骑马,不慎摔了下来,右臂骨折。听到消息后,3位印度大夫立即拿起药箱,赶到周恩来的窑洞,进行会诊和治疗。10月29日,爱德华、柯棣华、巴苏华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他们当面请求到抗日前线工作。毛主席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并拿出一封电报说:"朱总司令欢迎你们到晋东南根据地去。"三位大夫听后非常高兴。
  第四部分 晋察冀岁月
  (一)参加新型的战斗大学
  1939年11月4日,印度援华医疗队离开延安,奔赴抗日前线。途中,汽车发生故障,柯棣华带头用绳子拉车。第二天,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派车赶来迎接他们。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西安后的第二天,国民党的一位官员来到他们的住处,极力阻挠他们去前线,并以高薪为诱饵,劝说他们回重庆工作,遭到了三位印度大夫的拒绝。
  1939年12月21日,印度援华医疗队到达山西武乡县王家峪八路军总部,受到朱总司令的热情欢迎和接待。
  在晋东和冀西抗日根据地,柯棣华随队上前线抢救伤员。在遭到敌机轰炸时,他不顾危险依然为受伤的民兵和群众包扎伤口。他还随部队伏击敌人的火车,夺取军火,与抗日军民共同作战。柯棣华说:"我虽然没有在抗日大学学习过,但我在八路军里生活,也可以算是参加了一个新型的战斗大学。"
  (二)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
  1940年6月19日,柯棣华、巴苏华到达河北唐县。6月21日,到达和家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应聂荣臻司令员的邀请,参加白求恩墓落成典礼,并代表印度援华医疗队献了花圈。
  聂司令员在揭幕仪式上讲述了白求恩大夫的光辉事迹,柯棣华深为白求恩崇高的精神所鼓舞,他站在白求恩墓前庄严宣誓:"我要像你一样生活"。
  1940年8月l7日,柯棣华、巴苏华到达葛公村,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0年9月,百团大战打响后,柯棣华和巴苏华提出要以白求恩为榜样,带领医疗队到前线去救治伤员。当时,柯棣华的绦虫病已发现,并不时发作,身体很虚弱。但他仍然坚持到前线去。柯棣华在前线工作了13天,共接收伤员800多名,为其中585人做了手术。战斗激烈时,曾连续工作3天3夜。从战场上下来,柯棣华累得眼窝深陷,黝黑的脸膛透出了黄色。
  1941年1月,在江南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9000余名新四军健儿在转移途中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伏击,他们没有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却惨死在了国民党右派的屠刀下。柯棣华听到事变情况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激动的大声嚷道:"卑鄙下流,卑鄙下流。"几天后,在张各庄召开的军民誓师大会上,柯棣华走上讲台,用中文宣誓,坚决同中国GCD和八路军战斗在一起,同日、伪顽军斗争到底。1941年1月,柯棣华担任了白求恩医院首任院长。从此,他的工作任务更重了。
  (三)只要还活着,就不能忘记伤病员
  1941年,正是抗日战争异常艰苦的时期,白求恩医院的病床就设在老乡家的大土炕上,五、六个人睡在一起,既不符合卫生要求,容易引起交叉感染,又不便于护理。柯棣华从房东的驴槽子受到启发,开展了"改炕运动",把大炕变成小炕,中间留一间隔。炕改好后,受到伤病员和医务人员的一致赞扬。在他的领导下,医院工作迅速得到改善,变得条理化和制度化了。
  柯棣华热爱伤病员,以救治和护理他们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一次,从前线送下来的张营长胸部中弹,不断流出浓血,浸污着被褥,为了不再引起感染,柯棣华亲手做了一条带窟窿的褥子,垫在身下。在柯棣华的精心照料下,张营长很快康复,重返前线。
  (四)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
  在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柯棣华和边区军民同甘苦,共患难。在生活上,他对自己严格要求,不要任何特殊照顾。他和当地群众亲如一家,为老百姓疗伤治病,从不收取报酬,老乡们亲切地称他为"老柯"。上级领导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发给他一些罐头和饼干,而他却全部送给伤病员吃。他经常穿一双自己打的草鞋,省下新军鞋给伤员和其他同志。大扫荡之后,生活条件更加艰苦,他和大家一起吃野菜和树皮。一次,校领导特意让炊事员为他做了一大碗米饭,但是柯棣华无论如何不要特殊照顾。他说:"我来是为了革命,不是为了享受。"
  (五)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民族中间
  柯棣华模范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次,柯棣华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房东一个瓦罐。第二天,柯棣华用自己的津贴买了一个新瓦罐给房东送去。
  敌人的严密封锁和频繁扫荡,给边区军民生活上造成了极大困难,白求恩学校师生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柯棣华带头参加劳动,他还模仿印度妇女劳动的姿势,用头顶起装着沙土的筐子。在他的带动下,白求恩学校师生帮助当地群众造田上百亩。庄稼成熟后,他又拿起镰刀和老乡们一起收割,分享丰收的喜悦。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柯棣华和白求恩学校护士班教员郭庆兰产生了爱情。1941年11月25日,在葛公村赵秋珍家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1942年2月,党中央发出了整风学习的号召。柯棣华积极参加整风学习,并向党组织提出了加入中国GCD的申请,希望接受党的考验,早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GCD党员。整风会后,柯棣华更加勤奋地学习和工作,夜以继日地编写医学教材,以便为中国抗战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医务人员。1942年7月7日,柯棣华由江一真校长介绍,加入了中国GCD,他庄严宣誓:"要为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要将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献给这壮丽的事业。"
  1942年8月23日,郭庆兰生下一子,聂司令员为其取名"柯印华",以纪念中印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第五部分 以身殉职
  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过度的劳累,柯棣华的身体一天天消瘦下去,并患上了可怕的癫痫病。
  白求恩学校的领导和同志们得知柯棣华的病情后,建议他离开前线,到延安或者回印度治疗。聂司令员也一再劝他易地治疗。然而,此时的柯棣华早已将自己和中国抗日军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说:"战争环境越来越艰苦,伤病员越来越多。每当我看到英勇作战、不断流血牺牲的八路军战士,就觉得我这点儿病算不了什么,我一分钟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柯棣华的病情越来越重,发作频率日渐增多,每次昏厥时间也越来越长。1942年12月8日晚8时,柯棣华正在伏案编写《外科各论》,刚刚写完第117页,突然,癫痫病又发作了,笔在纸上划下深深的横道,摔倒地上。白求恩学校领导立即组织医生抢救。聂司令员指示,不惜一切代价,全力抢救柯棣华。江一真校长彻夜守候在柯棣华身边,每间隔15分钟向聂司令员报告一次病情。这一夜柯棣华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每隔15分钟就要抽搐一次,呼吸也越来越弱,一切急救措施都无能为力。1942年12月9日凌晨6时15分,柯棣华向妻子郭庆兰和幼子柯印华投去了无限留恋的最后一眼,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噩耗传到医院,伤病员们失声痛哭。能走动的伤病员都来了,不能走动的伤病员,哭着要求把他们抬到柯棣华大夫的身旁,最后看一眼他们尊敬的柯大夫。
  边区军民沉浸在无限悲痛之中,白求恩学校学员们集合在院内,泪水湿透了胸前的衣襟。聂司令员听到柯棣华去逝的消息,悲痛地流下眼泪。人们以各种形式寄托哀思,晋察冀军区、延安各界人民都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战友们向他的遗体告别,军区首长按照当地风俗,为柯棣华拉纤送葬,将柯棣华的灵柩送往晋察冀烈士陵园安葬。
  第六部分 万古丰碑
  柯棣华的病逝,不仅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一位国际友人,同时也使印度人民失去了一位优秀儿子,反法西斯战线失去了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为了纪念柯棣华大夫,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聂荣臻等都为柯棣华题词以示怀念。
  柯棣华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兢兢业业,忘我工作,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成为我们敬仰的典范和学习的楷模。
  1943年7月,在晋察冀烈士陵园为柯棣华修建陵墓。1974年,将柯棣华墓改为大理石结构。1982年,又重修柯棣华墓。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在黄河和恒河之上,铺架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将中国和印度两个世界最大的文明古国紧密连结在一起,促进着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谱写着中、印两国人民友谊的新篇章。
  柯棣华大夫在中国度过了他一生中的最后5年,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的英名将永存于中、印两大民族之间,他的精神象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
  各位朋友,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我们就参观到这里。不知您是否又一次被他们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精神所感动。六十多年来,白求恩、柯棣华的精神一直影响着我们几代人的成长。新中国成立后,学生、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机关干部纷纷前来这里参观学习。新党员宣誓、青年人入团、小学生入队,都来这里举行庄严的仪式。驻军新兵入伍的第一课,就是到纪念馆学习《纪念白求恩》;医务工作者争作"白求恩式"的白衣战士。白求恩、柯棣华的年代已经过去了,但是,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白求恩、柯棣华精神,并没有过时,仍然有着永恒的价值。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张瑶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