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语文 数学 外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政治 奥赛 | 模拟试题 | 历年真题 | 心得 | 网校辅导 | 论坛
              
生物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来源:优易学  2011-12-22 9:42:24   【优易学: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   资料下载   学历书店

"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探究实验教学及反思

1 教学目标
     1
1 知识、技能目标
     1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了解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
     2
)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淀粉在口腔中发生变化与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3
)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设计探究实验来检验自己的假设。
     4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与人合作的能力。
     1
2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1
)学会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研究事物的方法,同时获取新知识。
     2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增强对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3
教学难点
    
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课前准备
     1
)教师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将所有实验器材放置在课室的两边,让学生可自主选取器材,并精心布置了两个小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0摄氏度的水浴;大小不一的试管。
     2
)前一节课教师已向学生介绍了几种收集唾液的方法,让他们回家练习,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好唾液。
     5
教学方法
    
合作式探究教学法
     6
教学过程

步骤及目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探究问题。

教师提问,由平时吃馒头时,细细咀嚼会觉得有甜味,引入探究问题:

1)馒头在口腔中变甜,是否淀粉发生了变化?(2)馒头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3)馒头变甜是否与唾液作用有关?

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假设。

 

 

 

2)学生进行设计与交

流,提出质疑,是为

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原理,培养其思考能力。

1)教师引导学生参考书本上的实验方案,进行

讨论,明确实验原理。

2)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

 

 

 

 

小组讨论,制定探究计划

 

 

3)教师设置实验陷阱,学生自主地选取实验器材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能力。开放性的实验环境的设置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教师让学生自己选取材料分工进行实验,

(在学生选取材料里,教师事先已安排了2个陷阱:

有开水、冷水、37摄氏度的温水、大小不一的试管)

学生分工进行实验,并记

录实验结果。

教师观察学生进行实验:(全班分为11个探究小组)

1       6个小组参考书上的实验设计,用了3支试管分别放入:

A试管:切碎的馒头、唾液、玻棒进行搅拌

B试管: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

C试管:没有切碎的馒头、唾液

ABC三支试管放入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2       4个小组在书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除了设置ABC试管外)还分别增加了:

D试管:在A试管的基础上再放入一些醋,旨在探究唾液在酸性环境中,是否能发挥作用?

E试管:与A试管相似,但放入的是一半的清水一半的唾液,旨在探究唾液的浓度是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

F试管:与A试管一样,但放入了100摄氏度的水浴中加热,旨在探究在高温下唾液是否会产生作用?

3)有1个组的同学进行了有创意的实验设计:他们将2块馒头分别放入2个同学的口腔中,一个在口腔里含着;另一个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再取一个试管模仿B试管放入切碎的馒头、清水、玻棒进行搅拌、37摄氏度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观察。

 

 

4)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对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给予鼓励。

 

 

教师组织学生对实验的结果进行交流和分析,并表扬有创新实验的小组。

 学生从实验结果中得出以下结论:

1         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都有关。(ABC试管)

2         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D试管)

3         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E试管)

4         100摄氏度的高温下唾液不会产生作用。(F试管)

教师将学生探究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例子与学生进行讨论:

1         有的组选用了3支大小不一的试管进行实验。

2         有的组在试管上没有贴标签作标记。

3         有的组试管内的注入的液体量多少不一。

4         有一组在创意实验中,有的放入口腔中进行,有的在试管里进行。

讨论得出:做探究实验时,要注意科学的严谨性。除了所要探究的因素外,其他条件要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总结,使问题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教师对本次探究实验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学生在探究实验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科学素养,并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

学生对此次探究实验谈谈体会。

 

7 教学反思 
     1
)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放和收
    
新教材中探究活动较多,旨在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多角度多渠道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取知识。探究课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后得出结论;有的则要求学生课堂上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本节课《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就是属于后者。短短一堂45分钟的课,要完成整个探究实验的全部过程,有一定的难度;45分钟,也不可能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此时教师要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放和收的关系,教学设计上应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要明确本节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哪几方面的能力、教学时间安排上侧重于哪些部分。针对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年幼,很难要求他们在课堂上短时间内凭空想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探究实验方案。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组织学生针对书本上的实验设计进行讨论,明确实验原理。在此基础上,再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设计自己有创意的探究实验。教师将重点放在实践体验过程和交流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获得体验,在体验中使知识得到内化,在交流中展示学习的收获,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
     2
)设计开放式的实验场地
    
开放性实验场地的设置可以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处理实验材料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教师在进行本节课的实验设计时,将所有的实验器材放置在实验室的两边,(刻意设置了两个实验陷阱:100摄氏度、37摄氏度的水浴、0摄氏度的冷水;大小不一的试管)让学生自主地选取器材进行实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利于创新的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选取了大小不一的试管;有的几支试管都没有贴标签;有的将试管都放入了100摄氏度的高温水浴中。有的在参考书本的设计上有所创新:在试管中加入了大约1ML醋,发现唾液在酸性环境中,作用降低;加入了一半唾液一半清水,发现唾液的浓度会影响淀粉的分解;有的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发现在口腔含着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比在口腔里用牙齿咀嚼、舌头搅拌后的馒头分解的速度慢……
    
探究实验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全班同学统一的结果,而重在使学生真正参与探究过程,在实践中获得具体的经验体会,让学生懂得科学的探究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发挥,这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
     3
)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再运用知识去解释生活现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形成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利于迁移能力的培养。教师平时应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有所了解,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同时还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自觉地运用知识,学以致用。本节课开始就是从平时我们咀嚼馒头会感觉到有甜味,引入问题:"馒头为什么会变甜?""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吗?""什么使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变化?"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得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变化是与唾液的作用、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都有关。在最后又提出:"为了让唾液、牙齿、舌头在口腔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平时吃饭时要注意什么?"(学生答:细嚼慢咽!)。在实验中有同学发现唾液稀释后,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降低,从而得出:"平时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喝水,不利于消化。"……问题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应贯穿整个探究实验过程的始终。
     4)
体验成功,鼓励创新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初一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而好奇心正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对于学生的好奇心,教师要及时进行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例如:本节课中有学生问道:"加入醋,唾液还会起作用吗?""唾液如果变稀了,对淀粉分解有影响吗?""不放在水浴中,直接在常温下进行实验有什么不同吗?""可以直接在口腔中进行实验吗?"……此时教师可以不直接回答,而是鼓励他们用实验去验证。对于这些有创意的想法,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在课堂上营造一种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积极创新的学习氛围,拓展创新意识的培养空间,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对于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教师不应随意地进行否定,要善于引导学生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问题,发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闪光点,并及时予以肯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例如:本节课中有一组学生将三支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热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碘液发现三支试管全变蓝了,与别的小组实验结果都不同时,他们很失望,认为自己失败了。这时候教师并没有否定他们,而是微笑着拿起这三支试管,请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为什么这三支试管都变成了蓝色?"经过讨论分析后得出:原来他们将试管全部放入100摄氏度的水中加热。这时老师又问:"从他们的结果中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回答:"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老师:"虽然这一组同学模拟的不是口腔中的环境,但是却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唾液在高温下不能使淀粉分解。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老师也希望你们再尝试如果将它们放入37摄氏度的温水中又会有什么不同?好吗?"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探究实验过程是学生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意识得到发挥、创造能力得到培养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有独到的设想、与众不同的创意,允许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失误",杜绝从语言或行动上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努力创造新情境、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责任编辑:小草

文章搜索:
 相关文章
热点资讯
热门课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