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易学—国内最大的教育考试网站之一
中外十大政坛悬案
2005-12-27 17:45:43 来源:优易学(YouYiXue.com) 作者:梦一场

曹操为何至死不称帝?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曹操是毛泽东笔下的风流人物。看一下曹操的一生,不管他自己怎么说,他是由不自觉到自觉地在一条通向帝王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进着。如果说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前曹操在这方面的努力还只是一种不动声色的铺垫,那么从建安元年起,他就开始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建安元年8月,曹操亲至洛阳朝见汉献帝,随即挟持汉献帝迁都许昌,将献帝变成了自己手中的一个傀儡和一张王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献帝任命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后来因为袁绍不满,曹操才将大将军的职位让给袁绍,自己改任司空,兼车骑将军,并从此开始主持朝政。

随着实力的增强,曹操对于朝政的控制也越来越严密,献帝的傀儡化程度也就越来越深了。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4月,献帝诏令曹操设置只有天子才可使用的旌旗,外出时像皇帝那样,左右严密警戒,不让行人通行。5月,曹操修建了诸侯有权享受的学宫泮宫。6月,曹操任命军师华歆为御史大夫。10月,献帝诏令曹操像天子那样头戴悬垂有12根玉串的礼帽,乘坐专门的金银车,套6马。同时,封长子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国太子。

就这样,曹操完成了夺取帝位和世袭权力的所有准备,在通向帝王的道路上,几乎已经走到了终点。曹操不但早已在事实上控制了朝廷的一切大权,使自己成了一个实际上的皇帝,而且在形式上,他也同皇帝没有什么两样了。曹操惟一没到手的,只不过是一个皇帝的名号而已。

事实上,曹操的代汉意图早就昭然若揭,但至死他也没有迈出最后的一步。他要把这最后一步让给自己的儿子完成。曹操为什么自己不称帝呢?据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孙权劝他称帝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首先,孙权认为这样做可以获得曹操的信任,从而实现吴、魏之间的和解,自己就可以专心对付蜀汉。襄樊之役中,孙权为了从刘备手中夺回荆州,从背后袭击关羽,帮了曹操的大忙,但却得罪了刘备,吴、蜀之间长达10年的联盟关系就此结束,这时他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缓和同曹魏的矛盾,否则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其实,孙权认为曹操如果真的称帝,拥汉派将会强烈反对,曹操因此陷入困境,减轻对吴国的威胁。因此,孙权阳奉阴违,曹操看穿了孙权的意图,不肯轻易上当。

其二,从当时形势看,如果贸然称帝,确实会给政敌和拥汉派势力一个舆论上的借口,使自己在政治上陷入被动。综观曹操的一生,内部的反对和反叛大都发生在他被封为魏公、魏王之后,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继续维持献帝这块招牌,对于安抚拥汉派,巩固内部,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其三,至少从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起,曹操一再“自明本志”,说自己绝对没有代汉自立的意图,言辞恳切,说了差不多十年,现在如果突然改变主意,否定自己,对自己的声誉名节必然会造成不利影响,不如坚持把戏演下去。

其四,更重要的是,曹操是一个讲求实际的人,只要掌握了实权,虚名并不重要,“施于有政,是亦为政”一语,是他内心想法的真实写照。

此外,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已65岁,年纪大了,估计自己将不久于人世,这也可能是他不愿称帝的一个原因。

总之,曹操不当皇帝,是从策略上全面权衡得失后所作出的决定,是一种周密而明智的谋虑。曹操自比“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周文王,是一种自我评定。

民族英雄郑成功猝死之谜

郑成功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骁勇善战,令殖民者闻之丧胆。但郑成功就在台湾收复后不久便去世了,年仅38岁。正值壮年,却突然暴病而亡。仔细推敲其死因,就会发现有许多疑点。

关于郑成功的死,同时代人如李光地、林时对、夏琳等人的笔记都很简单,一般是说“伤风寒”、“感冒风寒”,但一个正值壮年的人怎会轻易地被“风寒”夺去生命?

根据郑成功临终前的异常情况和当时郑氏集团内部斗争的背景,有人认为郑成功是被人投毒谋害的,目前这一说法最引人注目。此说主要的依据有:

第一,郑成功死前的情状与中毒后毒性发作的症状极似。另外,夏琳《闽海纪闻》中记载郑成功临终前都督洪秉诚调药以进,成功将药投之于地,然后成功“顿足扶膺,大呼而殂”。郑成功大概察觉出有人谋害自己,但为时已晚。

第二,郑氏集团内部暗藏着一些危险因素。生性暴烈的郑成功,用法严峻,郑氏部下,包括他的长辈亲族因过被处以极刑者很多,众将人心惶惶,其中很多人在清廷高官厚禄诱惑下叛逃,郑氏集团内部关系极其紧张。伍远贤所编《郑成功传说》一书中记述,清廷收买内奸刺杀郑成功,因此,如果说台湾岛上一直有人企图谋害郑成功,极有可能是以清廷作为背景。

第三,一个重大疑点是马信神秘地死去。马信是清降将,后来成为郑成功的亲信,郑成功去世当天,由他荐一医师投药一帖,夜里郑成功死去,他本人也突然无病而卒。照李光地的说法,马信在郑成功去世的第二天就死去,江日升《台湾外纪》中记载,其死期距郑成功去世仅仅5天。因此马信可能直接参与谋害郑成功的活动,但后来又被人杀害以灭口。

那么,这起谋杀案的主谋究竟是谁呢?人们把怀疑的目光投到了郑成功兄弟辈的郑泰、郑鸣骏、郑袭等人的身上,特别是郑泰。郑泰长期操纵郑氏集团的东西洋贸易,掌握财政大权,对郑成功早存异心,对郑成功出兵收复台湾曾极力反对。复台初期的郑氏政权财政面临困境,郑泰却暗地里在日本存银30多万两以备它用。等到郑成功去世,郑泰等人迫不及待地伪造郑成功的遗命诛讨郑经,并抬出有野心但无才干的郑袭来承兄续统。最后,他们的阴谋被郑经挫败,郑泰入狱而死,郑鸣骏等率部众携亲眷投清,据此分析,策划谋害郑成功的很可能就是郑泰等人。他们早存夺权之心,还可能和清廷有勾结。他们乘郑成功患感冒的时候开始实施他们的计划。夏琳和江日升的记载中说,郑成功病情开始并不严重,常常登台观望、看书,有时还饮酒,甚至拒绝服药。他们极可能在酒中下毒,但这期间郑成功饮酒较少,因此七八天毒性才发作。最后他们又在医生开的凉剂中下毒,郑成功终于被毒死。郑成功死后,郑经先是忙于对付郑泰的叛乱,后发现郑泰在日本银行的巨款,又集中注意力追回这笔款子。由于他本人曾因犯奸险些被郑成功杀死,因此对于其父的死他并没有深究。海天茫茫,也许这永远是个解不开的谜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字体: 】【收藏本页】【打印本文】【告诉好友 】【投稿邮箱